
[tide over a lean year] 挨过、度过饥荒、灾荒
度荒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由“度”(度过)和“荒”(灾荒)组合而成,专指度过灾荒或饥荒时期的行为或状态。其核心含义强调在粮食短缺、自然灾害等困境中维持生存。以下是具体解析:
本义为“经过”“越过”,引申为“度过(时间或困难)”。如《说文解字》:“度,法制也”,后衍生出“跨越”之意。
指农田歉收、物资匮乏的灾年。《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泛指自然灾害导致的生存危机。
度荒指在饥荒、旱涝、战乱等导致粮食短缺的时期,通过节约、寻找替代食物或外部援助等方式维持基本生存的过程。例如:
“旧社会农民常靠野菜、树皮度荒。”(《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21页)
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抵御灾害能力弱,“度荒”成为常见生存实践。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述“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即官方组织移民度荒。
鲁迅《故乡》中描写闰土“瑟缩着取草灰做肥料”,隐含对旧社会度荒艰辛的刻画。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21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7卷,第232页。
中国古代辞书,系统解释“荒”与饥馑的关联(无现代在线链接,可查中华书局影印本)。
“度荒”隐含被动性与艰难性,区别于主动的“防灾”“备荒”。现代语境中,该词仍用于描述历史或特定地区的生存状态,如“三年困难时期,百姓靠代食品度荒”。其近义词包括“度灾”“熬荒”,但“度荒”更侧重时间维度的延续性。
“度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指度过荒年或困难时期,尤其指在农作物歉收、食物短缺的灾荒年份中艰难生存。例如:“农民通过野菜充饥度荒。”(提到该词流行于苏北淮阴一带,特指“度春荒”或“逃荒”)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灾害(如旱灾、洪灾)导致粮食短缺时,人们采取各种措施维持生存。例如:“节粮度荒”“借粮度荒”()。
延伸意义
也可比喻克服其他类型的困难时期,如经济危机或资源匮乏阶段。例如:“企业通过缩减开支度荒。”(提到现代语境中仍用于描述克服困难)
应对措施
传统方式包括挖野菜、捋树叶(如槐花)、减少粮食消耗等()。
“度荒”一词既承载着中国农耕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忆,也延伸为现代语境中克服困境的象征。其核心在于通过资源调配或节俭手段渡过难关。如需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参考、4、6的原始内容。
阿呀邦纪苞举禀朔常秩嘲駡稠伙村堡大赤当卖丰饱分形共气蛤粉共商国是辜恩何国噷噷煌焜化塔昏惨惨昏朝戛摩噭誂畸节觐见极颂捐纳据乱刻画入微酷热羸身辽生凌寒历载隆赫虑远冒眩么波木偶马辇下佩印撇古婆娑起舞钱靫儿前韵啓闭塞亲睦入文出武绳举是非之心势况摔跤子睡车水漂儿添乘通睛图簿蜗蚓详考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