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土著,土人。指世居本地的人。含轻视意。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十》:“ 罗马 兵官有游歷 檀香山 而返者,述及百年以前, 檀香山 各岛尚有土人四十万,自 华 民及 欧 人、 美 人来者日多,今土番人口仅存十分之一。”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一:“风化渐开,始有用贝代币者。今 美洲 土番,犹有螺殻钱,即 中国 古时之贝,可为风化初开之证。”
(2).即 吐蕃 。《大藏音义》卷八一引 唐 李泰 《括地志》:“南蛮北接 氐 羌 ,西过南界即 土番 南界,越数重高山峻岭,涉歷川谷,凡经三数千里,过 土番 界,度 雪山 南脚即入 东天竺 。”
“土番”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综合理解:
指世居本地的人(含轻视意)
该词常被用来指代土著或原住民,但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例如清代文献中记载,西方殖民者到来后,“土番人口仅存十分之一”。在《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小说中,“土番”也被用于称呼特定人群,如“小土番儿”等。
即“吐蕃”的历史异称
在唐宋时期,“土番”与“吐蕃”通用,指代青藏高原的古代政权。例如唐代《括地志》提到“土番南界”,即今西藏地区。
在清代台湾,“土番”特指原住民社群。例如河南邓州有“台湾土番”后裔聚居的“台湾村”,其祖先因清初屯垦政策迁居中原,成为大陆罕见的高山族聚居地。
建议进一步查阅《括地志》《仁学》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民族史专著以深化理解。
土番是指中国古代称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总称,主要指居住在山区和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与内地汉族有所不同。
土番的拆分部首是土,拼音tǔ,表示土地;番的拆分部首是田,拼音tián,表示农田。
土的笔画数是3画,而番的笔画数是6画。
土番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当时用以指代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作为对汉族的称呼。土指土地,番指外邦人。
在繁体中,土番的「番」字可以写作「野番」,是指生活在野外的外族人。
在古时候,土番的写法有所不同。一种写法是将「土」写成「土」,另一种写法是将「番」写成「田」。
1. 这个地区的土番们保护着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
2. 探险队在山区遇到了土番部落的人们。
1. 土地:指地球表面的陆地。
2. 土著:指居住在某地的原住民。
3. 番禺:广东省的一个地名,表示古代农田地区。
1. 外族:指生活在自己家族以外的其他族群。
2. 山民:指居住在山区的人们。
1. 汉族:指中国主要的民族群体,占据了中国大陆的多数人口。
2. 内地:指国家内部的大片土地,与边疆地区相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