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旌旗的一种。以旄牛尾饰旗竿,作为仪仗。《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 浚 之郊。” 北周 庾信 《代人乞致仕表》:“出拥干旄,入参衡镜。”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宋玘》之四:“远迹荒郊谢雋豪,春风谁与驻干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咭叮噹奏着钧天乐,又摆些羽葆干旄。”
(2).《诗·鄘风》篇名。《诗序》谓此诗是赞美“ 卫文公 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也。” 隋 王通 《文中子·周公》:“ 越公 聘子。子谓其使者曰:‘存而行之可也。’歌《干旄》以遣之。” 阮逸 注:“《干旄》, 卫 诗,美臣子多好善。”
“干旄”是古代中国礼仪文化中的重要仪仗器物,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干”指旗杆(通“竿”),“旄”特指用牦牛尾制作的装饰物。合称即以牦牛尾装饰旗杆的旌旗,多用于高规格仪仗队列中。
《诗经·鄘风·干旄》以“孑孑干旄,在浚之郊”起兴,通过描绘招贤仪仗的盛况,隐喻君主求贤若渴的政治寓意。后世庾信、王安石等文人也常引用此意象表达对权威的尊崇。
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中“出拥干旄”说明魏晋时期仍为官员仪仗标配,至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的羽葆干旄描写,可见其礼仪功能延续两千余年。
干旄是一个古代汉字,字义为用来指挥军队的军旗。
干旄的部首是 "干" ,总共有9个笔画。
干旄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军事用语。在古代,军队的指挥官会使用干旄作为标志,以便传达指令和引导军队行动。
干旄的繁体字为 "幹旄",在繁体字中的 "幹" 与简体字中的 "干" 含义相同,都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干旄的写法为 "干" 的上方加上 "旄"。这种写法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写法。
军队行进时,士兵们紧随干旄,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干旄没有独立的组词,但可以与其它词语组成成语、俗语或引申义词。
干旄的近义词包括军旗、指挥旗。
干旄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它本身就是指挥军队的旗帜。
白气百顺千随罢人碑额彼此彼此宠习传动带串珠撮十大功告成电子游戏机斗锣恩公奉讬福庆钱浮水干韵孤魂鼓尾后録花生子回鹘呼叫靖郭氏晶帘井牧九光杏灸灼济物连袿溜须拍马立字买快妙格鸣枹鸣壁冥屈民权迷信谋臣猛将齧折捧心西子千头木奴清风劲节三茅杀决神庐深迂守谦黍饭説劒索头虏夙怨团栾突尔惋怅顽素饷午险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