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江三峡 之一。一称 大峡 。西起 四川省 巫山县 大溪 ,东至 湖北省 巴东县 官渡口 。因 巫山 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 巫峡 ,盖因山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 巴 东 三峡 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 杨炯 《巫峡》诗:“ 三峡 七百里,惟言 巫峡 长。” 宋 苏轼 《巫山》诗:“ 瞿塘 迤邐尽, 巫峡 峥嶸起。” 郭沫若 《月蚀》:“ 巫峡 中的奇景,恐怕是全世界中所没有的。”
(2). 战国 宋玉 《高唐赋》记 楚襄王 游 云梦 台馆,有 楚怀王 梦与 巫山 神女相会的故事,后遂以“巫峡”称男女幽会之事。 唐昭宗 《巫山一段云》词:“冰眸莲脸见长新, 巫峡 更何人。” 宋 陈德武 《玉蝴蝶·雨中对紫薇》词:“梦回 巫峡 ,春在瑶池。”《宦海》第十五回:“﹝ 木观察 ﹞虽然丁了艰,却不肯守着居丧的礼节,在那寝苫枕块的时候,还要寻那 阳臺 巫峡 的风流。”参见“ 巫山 ”。
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具有自然地理与人文意象的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位置与范围
巫峡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全长约45-46公里。两岸以绝壁、奇峰著称,尤以巫山十二峰闻名(如神女峰),被誉为三峡中“最幽深秀丽”的一段。
自然景观
峡谷内群峰错落,云雾缭绕,江流曲折,形成“巫山云雨”的独特景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描述其“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猿鸣凄异”,唐代杜甫亦有“即从巴峡穿巫峡”的诗句。
文学典故
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记载了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的传说,后世常以“巫峡”隐喻男女情事。唐代杨炯在《巫峡》诗中写道:“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凸显其悠远意境。
文化象征
巫峡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成为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元稹“除却巫山不是云”、郭沫若“船头已入鄂,船尾尚留川”等,均借其景抒怀。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或历史细节,可参考古籍《水经注》或杜甫、杨炯等诗人的作品。
巫峡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丰富的意义。巫指的是古代一种神秘的巫师,峡则指的是山间的狭长沟壑。因此,巫峡可以解释为巫师居住的幽深山谷或者是巫师的居所。
巫峡的拆分部首是山(山部)和石(石部),分别位于上下两个部分。其笔画数为10画,山部的笔画数为3画,石部则为7画。
巫峡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和传说故事。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巫师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与世界间的神灵沟通。因此,巫师被认为是拥有神秘力量或者能够与神灵互动的人。而峡则代表了深山和沟壑,给人一种神秘和险恶的感觉。因此,结合起来,巫峡形容的是巫师居住的幽深山谷,也象征着神秘的力量和未知的领域。
巫峡的繁体字为巫峽,峽的上部为山部,下部则为石部。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巫峡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为「巫嶋」。其中的「巫」与现代相同,而「嶋」与「峡」字的形状类似,表示山间的峡谷。
1. 在巫峡的深处,藏着神秘的力量。 2. 巫峡中有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 3. 他们勇敢地踏入巫峡,探索未知的世界。
组词:巫师、峡谷、神秘、幽深。
近义词:峡谷、深山。
反义词:平原、宽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