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verstaffed; be ununiformly ordered] 九个人放牧十只羊。比喻官员太多,政令不一,使别人不知所从(见于《隋书·杨尚希传》:“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又 唐· 刘知几《史通·忤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1).比喻民少官多。《隋书·杨尚希传》:“窃见当今郡县,倍多於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明史·刘炜传》:“其地已有尚书 薛希璉 、少卿 张固 镇抚,又有侍郎 邹干 、都御史 王竑 振济,而復益之以 翼 ,所谓十羊九牧。”
(2).比喻多头领导,命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顷史官注记,多取禀监修, 杨令公 则云‘必须直词’, 宗尚书 则云‘宜多隐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 清 钱谦益 《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故臣谓南北两部当受中部节制,而中部诸营,南北部大将亦得过而问焉。但不得人自为制,有十羊九牧之患。”
“十羊九牧”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í yáng jiǔ mù,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理解:
字面意思是“十只羊由九个人放牧”,比喻资源(此处指“羊”)与管理者(“牧人”)比例失衡的荒谬情景。
官多民少,赋税沉重
该成语最初用于批评行政冗余问题。据《隋书·杨尚希传》记载,隋朝时地方郡县设置过多,官员数量远超实际需求,导致“民少官多”的困境,民众需供养大量官吏,负担沉重。
政令不一,管理混乱
另一层含义指领导层过多、指令矛盾,使执行者无所适从。例如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忤时》中提到“十羊九牧,其令难行”,即强调多头管理的弊端。
北周至隋朝时期,杨尚希观察到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上书隋文帝:“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建议合并郡县、精简官员,最终被采纳,缓解了财政压力。
该成语既揭示了行政效率低下的历史问题,也映射现代管理中常见的机构冗余或指令冲突现象,具有警示意涵。
《十羊九牧》是一句古代成语,意为“十只羊中只有九只能够归入牧群中”。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大多数事物或人中的一小部分有一定的差别或缺陷。
《十羊九牧》这个成语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十、羊、九、牧。其中,“十”是数词部首;“羊”是犬字旁的一个汉字;“九”属于九字旁;而“牧”则由牛字旁和卜字旁构成。
《十羊九牧》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孟子·万章上》这篇古代文献中,引用了《孟子·告子上》“天将门必正其正者,万乘之国必十有三;九牧之国必十有二”,后来演变成如今的成语。
在繁体字中,这句成语的写法是「十羊九牧」。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是有所差异的。《说文解字》中的写法为「拾羊九牧」,可以看出「拾」是「十」的古代写法。而在隶书时代,写法是「十⺧九牧」,使用的是另一种与现代略有不同的字形。
这个成语可以用在不同的语境中,例如:“即使全队球员都很出色,但十羊九牧,总有一两个球员是差一些的。”
组词可以利用成语的部分字词进行构词,例如:十全十美、羊群、羊肉、九天、牧场。
近义词: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反义词:百兽之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