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条陈得失的奏章。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諫疏尤宜罕。”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十二:“《骚》情諫疏到今称,娬媚何当属 魏徵 。”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附论西汉不是奴隶社会》:“把这些事例和 董仲舒 的谏疏对照起来,我们可以放心地下出一个判断。”
“谏疏”是古代中国臣子向君主进谏时使用的正式文书,属于奏议类文体。该词由“谏”与“疏”二字构成:
字义解析
文体特征
谏疏内容多涉及朝政弊端、民生疾苦或君主德行规劝,如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即典范之作。其结构严谨,常包含“指陈现象—引经据典—提出对策”三段式逻辑,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
历史价值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载,谏疏是研究古代政治伦理、君臣关系的一手文献,如明代海瑞《治安疏》直谏嘉靖帝,体现士大夫“文死谏”的职责意识。此类文书须通过特定行政程序呈递,受历代史官归档制度保护,部分收录于《二十四史》“列传”或《资治通鉴》。
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大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公文文体流变》。
“谏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献中的一种特定文体,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谏疏”指臣子向君主直言规劝、陈述政见或指陈时弊的正式奏章,通常以书面形式呈递。这类文书在唐代文献中已有明确记载,如韩愈诗作中“时清谏疏尤宜罕”便反映了谏疏在政治清平时应慎用的特点。
谏(jiàn)
本义为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改正过失。如《说文解字》释为“证也”,即用正直之言纠正错误。
疏(shū)
此处特指分条陈述的奏章文体,不同于“疏通”“疏远”等义。作为文书形式,具有条理清晰、直言不讳的特点。
作为古代奏议文的分支,谏疏具有两大核心特征: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谏疏名篇(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可进一步提供朝代或作者信息以便补充。
贲耀边骑宾属博接驳嘴舱口常便朝客成活程门立雪晨钟暮鼓斥泽脣齿蠢朴从逸端懿对案多次曝光多难恶刹丰年兆富平车孤蟾过秦论海雾韩凭话剧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夹径僭据浇讹解批截削极际今分金沙罗狷傲苛墨科制口啍浪道哰叨拉手连边马饭鬘花梅花阵灭户名行牵丝戏情火日不暇给少文手拜守服疏义挑缀香膏小乘希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