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条陈得失的奏章。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諫疏尤宜罕。”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十二:“《骚》情諫疏到今称,娬媚何当属 魏徵 。”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附论西汉不是奴隶社会》:“把这些事例和 董仲舒 的谏疏对照起来,我们可以放心地下出一个判断。”
“谏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献中的一种特定文体,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谏疏”指臣子向君主直言规劝、陈述政见或指陈时弊的正式奏章,通常以书面形式呈递。这类文书在唐代文献中已有明确记载,如韩愈诗作中“时清谏疏尤宜罕”便反映了谏疏在政治清平时应慎用的特点。
谏(jiàn)
本义为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改正过失。如《说文解字》释为“证也”,即用正直之言纠正错误。
疏(shū)
此处特指分条陈述的奏章文体,不同于“疏通”“疏远”等义。作为文书形式,具有条理清晰、直言不讳的特点。
作为古代奏议文的分支,谏疏具有两大核心特征: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谏疏名篇(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可进一步提供朝代或作者信息以便补充。
谏疏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对上级提出劝告或警告的书信或奏章。它通常是指官员向皇帝或高级官员提出的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问题的意见或建议。
谏疏这个词的部首分别是讠和言,其中讠是从“讠”部,表示言语相关的意思,而言是从“言”部,表示言论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19画。
谏疏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制。古时候,官员们可以通过写信或奏章的方式向上级提出意见或建议。这些信件就被称为谏疏。
随着时间的推移,谏疏的概念逐渐衍生出更广泛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谏疏不仅用于形容官员对上级的劝告,也可以表示普通百姓向上级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行为。
《谏疏》这个词的繁体字形为「諫疏」。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一些文字的形状和结构。以谏疏为例,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例如,讠部在古代会写成亠,而言部在古代会写成言。这些差异源于汉字演变的过程。
1. 他勇敢地写下了一封谏疏,对国家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 政府官员很重视公民的谏疏,以便能更好地改进政策。
谏言、疏导、谏诤、疏远。
奏疏、状纸、表章。
赞词、颂词,表示对上级的赞美或鼓励的书信或奏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