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远偏僻的地区。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絶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山海经》之称 禹 也,名山大川,遐方絶域,固本治水作贡之文。”亦作“ 遐方絶壤 ”。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三:“ 庆歷 、 皇祐 之盛,復见於今,虽遐方絶壤,皆当梯航而至矣。”
“遐方绝域”是由“遐方”与“绝域”组成的联合式成语,指极其偏远的边塞地区,强调地理空间的极端隔绝性。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遐”为遥远之意,“方”指地域方位,“绝”含隔绝、难达之义,“域”即疆界范围。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献,苏轼《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的语境,暗含对边远地域的探索渴望。
从语义演变角度考证,《汉书·地理志》已出现“绝域”指代西域诸国的用法,班固《西都赋》“踰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的描写,与“遐方绝域”的空间意象相呼应。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引《后汉书》注“绝域谓远国也”,进一步强化了该词在历史地理范畴的指涉边界。
权威词典《辞源》将其释为“极远的边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为书面语,常用于描述古代边塞或异域殊方。典型用例可见明代宋濂《送天渊禅师序》“虽遐方绝域,人迹所不至者,皆争奉之为法”,生动展现该词在文学语境中承载的空间张力与文化想象。
“遐方绝域”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接龙或更多例句,可参考相关词典或权威文献来源。
保赤暴德宝瑛逋城钱斥盐出豁辞趣蹙顄丹霞浆殿喝峒兵兜围二驾耳提风骨峭峻凤毛鸡胆夫妇甘带广武函寄耗惫謞激画行竭诚相待计想撅撒空说焜烂陵京轮训慢駡盟府梦言命棺内试庖突披猖平落破漏破殄钳梏峭峭砌块祛蠹人境如获至寳三典骚骇涉世试春释典说教淑士诵书夙悟尾犯滃勃五祖贤抗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