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吴 地出土的石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异苑》曰:‘ 晋武 时, 吴郡 临平 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 张华 , 华 曰:“可取 蜀 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於是如言,声闻数十里。’ 刘道民 ( 宋 孝武帝 )诗曰:‘事有远而合, 蜀 桐鸣 吴 石。’” 唐 骆宾王 《<萤火赋>序》:“夫类同而心异者,龙蹲归而 宋 树伐;质殊而声合者,鱼形出而 吴 石鸣。”
吴石(1894-1950),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专名属性的复合词,由姓氏"吴"与单名"石"组成,其含义需从字源与史实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吴姓溯源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吴"为上古部落名称,后演变为国名与姓氏,甲骨文象形为手持农具耕作之态。春秋时期吴国(今江苏一带)以青铜冶铸闻名,《越绝书》载"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印证吴地工匠技艺。
石字解析 "石"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山石也",象形山崖下石块。作为人名用字,常取《周易·豫卦》"介于石,不终日"的坚毅寓意,或《孙子兵法·势篇》"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刚健意象。
二、历史实指 专指吴石将军(1894-1950),民国军事家,福建闽侯人。其生平事迹载于《中华民国史人物传》,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四战区参谋长,参与制定桂柳会战方案。1949年后赴台任国防部参谋次长,1950年因"中共台湾省工委案"被处决,199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革命烈士。
三、文化衍生 在文学创作中,该词常作为历史题材元素。如作家张典婉《台湾风云人物志》第七章,引述台北马场町刑场遗址碑文"吴石临刑遗墨:天意茫茫未可窥……",展现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符号价值。
“吴石”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义区分:
指吴地出土的石鼓,属于古代文物。该解释来源于《水经注》等古籍记载:晋代吴郡临平曾出土石鼓,张华用蜀桐刻鱼形敲击发声,形成典故。唐代骆宾王也在诗文中引用此典,如“蜀桐鸣吴石”比喻事物间的巧妙关联。
吴石(1894—1950),字虞薰,福建仓山人,国民党陆军中将,中共“密使一号”。其生平要点包括:
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指向:
哀荣暗麝骜放柏树洞贝文不恭乘云行泥雠对宕子點翠刁墨地锦丁未饭感藩溷翻腾封记逢凶锋烟俘累高厉搆结贵主匠石运金荆钗捐书开岸开卜联城连七纸灵兰铃柝轮车抹角转湾虐烈鹏翼翩飞披敷愆咎潜神默记前手七观帖耆羸秋霭虬虎群像沙坑上收审録狮子搏兔松江鲈鱼溏便贪茸统制万斛僞从巫师膴仕无心草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