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服装上的五种不同文采。用以区别尊卑。《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彩章各异,所以命有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 杜预 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 清 沉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泛指五采。 唐 李白 《古风》诗之四:“凤飞九千仞,五章备綵珍。”
(3).兵卒的五色徽号,用以分别队伍的行列。《尉缭子·经卒令》:“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4).指 孔子 所作刺时的乐章。《史记·乐书》:“自 仲尼 不能与 齐 优遂容於 鲁 ,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刺时,犹莫之化。” 司马贞 索隐:“按《家语》所云 孔子 嗤 季桓子 ,作歌引《诗》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謁,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是五章之刺也。”
(5).指五言诗。 唐 李白 《劳劳亭歌》:“昔闻 牛渚 吟五章,今来何谢 袁 家郎。”
(6).指诏书。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丹物》:“五章遥降,朱临墨而大号彰。”参见“ 五色詔 ”。
"五章"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三种释义:
一、古代礼制中的服饰等级标志 出自《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汉语大词典》解释此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等级对应的服饰纹样制度。孔颖达疏解:"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彩章各异,所以命有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说文解字注》考证五章即指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组成的纹饰。
二、典章制度的代称 《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郑玄注引汉儒旧说,将日、月、星、辰、山五象称为"五章",象征天地秩序。唐代杜佑《通典·礼二十二》记载:"五章者,服有五等,章有五采",指代礼仪规范中的等级标识体系。
三、文学作品的章节结构 《文心雕龙·章句》云:"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楚辞》中的《九歌》析为"五章三闾"结构。现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该词表示文章的分段单位,如《孟子·滕文公》有"五章之教"的表述。
“五章”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古代服饰上的五种不同文采(青、赤、白、黑、黄),用于区分尊卑身份。例如《尚书·皋陶谟》提到“五服五章”,孔传解释为天子至士的服饰差异。
指兵卒的五色徽号,用于区分军队行列。如《尉缭子·经卒令》记载:“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
《史记·乐书》提到孔子曾作五章乐章以讽刺时政,如《家语》中引用的诗句“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
在《老子》第五章中,讨论“天地不仁”等道家思想,但此义项需结合具体文献上下文理解。
注意:以上解释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使用。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尚书》《史记》《尉缭子》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标致敝赋长飙产家大器齝草冲末仇香纯良骴禁慈临大磬蝶魂遁迹藏名凡笔防暑繁屑風鳥榑木构辞祼享海潮音画妖践危齎刺浸涵金叶书纠曲开呵疴痒亏除枯羸括弧拦关连颠琳玙六庚日笼樊赂器孖生女曹儿清涤轻貂啓全群口铄金时手收揽霜梅私刻耸动探候挺刮透话涂乙下伏衔酒宵魄消遥溪柴邪疾谢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