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书不读。《庄子·山木》:“ 孔子 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絶学捐书。” 唐 李白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诗:“入幕推英选,捐书事远戎。” 宋 王安石 《窥园》诗:“ 董生 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 严复 《和荆公<适意>》:“不知适意缘何事?只信捐书一语真。”
“捐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典文献和现代用法分层次解释:
古典含义
指“废书不读”,即放弃读书或停止研习学问。该释义源自《庄子·山木》中“絶学捐书”的记载,意为孔子停止讲学、不再读书()。后世文人如唐代李白、宋代王安石等均沿用此意,例如王安石在《窥园》中写道“肯信捐书一语真”,表达对脱离书本束缚的思考()。
现代用法
在当代语境中,“捐书”常指捐赠书籍的行为,例如公益活动中向学校或贫困地区捐献图书()。但此用法更多依赖具体语境,需结合“捐”的“舍弃、献助”本义(如解释的“捐资”“捐献”)来理解。
文化关联
古义中的“捐书”反映了道家思想中对过度依赖书本知识的批判,与“绝学无忧”的哲学观相呼应()。
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查阅《庄子·山木》或宋代诗词集。
捐书是指将自己拥有的书籍无偿地赠送给别人或机构的行为。捐书既是一种慈善行为,也是推动阅读文化普及的一种方式。
《捐书》这个词由部首手(扌)和尊(尊)构成,共14个笔画。
《捐书》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将自己的书籍捐赠给学校、寺庙或贫穷的人,以提供他们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机会。
捐书的繁体字为「捐書」。
在古代的写法中,「捐书」有时候会写作「捐籥」或「捐籲」。这两个写法都强调了书籍的珍贵和捐赠的重要性,通过此种写法表达了对捐书行为的敬重。
1.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他经常捐书给当地的学校图书馆。
2. 出版社向学校捐赠了一批新出版的教育类图书。
捐书包括了「捐赠」和「书籍」两个词语,其他相关词语有:捐献、奉献、捐赠、贡献、图书、书库。
捐书的近义词包括:捐赠书籍、捐献图书、捐助书本。
以收藏书籍为重的行为是捐书的反义词。
哀念报价豹髓本主儿表狢鼻胆不白之冤不贪为宝长马充分又必要条件大古登游凋翫饿莩二锅头放式霏霙负郭相君负责告幺官度谷圭鬼婆婆龟息侯畿华池建储监壹较少进选脊杖拘儜苦熬廊道狼土辣子角丽刹励世龙飙緑英梅毛郑门伐孟母三迁宓戏莫测高深朴心勤人绮襦纨絝日相入套少胥升空太阳电池违章问状祥嘏项坠显媚小翅消声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