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兀硉的意思、兀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兀硉的解释

突兀高亢。 宋 欧阳修 《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诗:“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气兀硉何由降?” 明 宋濂 《元故秘书著作郎萧府君阡表》:“﹝先生﹞奇气兀硉,遇事輒奋发凌厉,不可挫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兀硉(拼音:wù lù)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形容山石或物体高耸突出、坚硬嶙峋的状态。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字义解析

  1. 兀:本义指高耸、突出。《说文解字》释为“高而上平”,引申为独立、突兀。
  2. 硉:原指山石嶙峋或岩石撞击声,《广韵》注“硉矹,山崖也”,强调坚硬不齐之态。

    二字组合强化了物体高峻陡峭、棱角分明的视觉与质感特征。

二、词汇释义

  1. 本义:

    形容山势或岩石高耸陡峭、嶙峋突兀。

    书证:唐代韩愈《南山诗》:“兀硉撑碧空,棱角利刃攒。” (《全唐诗》卷三百三十六)

  2. 引申义:

    喻指事物刚直不阿或性格倔强不屈。

    书证: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其节兀硉,若寒崖孤松。” (卷五十二《诸儒学案》)

三、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兀硉”条目释为“高耸突出貌”,引《南山诗》为例证(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注音“wù lù”,释义“山石高峻貌”,引明代《徐霞客游记》“峰峦兀硉”句(1998年版)。

四、文献溯源

该词属典型文言遗存,多见于唐宋诗文及地理著作:

注:因该词现代使用频率极低,释义主要依据古籍用例及权威辞书收录,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准确性。

网络扩展解释

“兀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读音与结构

二、字义解析

  1. “兀”:本义为高耸直立,常形容山峰或物体的陡峭挺拔,如“突兀”(杜甫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 “硉”:指尖锐、高亢,多用于描述物体形态的锋利或气势的凌厉。

三、文学引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诗文,例如: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见,但在文学或景观描写中仍可形容自然地貌(如陡峭山崖)或建筑的高耸形态。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庐山高》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设聱牙诘屈报谢必丢仆答筚门颤凛彻备城建局迟滞黜削赐假靛蓝帝载冬泳陊剥耳闻目击佛天拂拂娇鲋蛰之穴疳疮高辟规榘还号颢露曶鼎琥珀拾芥呼王矫劲祭菜孑盾竞标京畿鹫峰鸡絮橛痿空瘪拉架历兵粟马马超马铃面红耳赤幕从盘缘剖裂气吞牛斗桑白皮三姑三十年老娘倒绷孩儿石赤不夺肆谤陶育尾蚴违中无遮斋侠节香篘小官人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