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约束。 唐 杜牧 《念昔游》诗之一:“十载飘然绳检外,罇前自献自为酬。”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 清 褚人穫 《坚瓠三集·千字文题》:“ 明 韩襄毅 巡抚 江西 ,上车观风,绳检颇严。”
(2).规矩;法度。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 清 吴德旋 《书<抱朴子>后》:“故所著书辞,贱禄利,尚高节,匡世谬,贵绳检,其説美矣。”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盖其声光骏发,非桐城绳检所能束缚也。”
“绳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约束
指通过规矩或规范对人的行为进行限制,强调外在规则的制约作用。例如宋代苏洵在《养才》中提到“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说明不受常规约束的人物特质。
法度、规矩
表示社会或制度中的规范准则,如明代唐顺之在《万古斋公传》中描述“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体现规则对个人与群体的双重作用。
“绳检”兼具“行为约束”和“制度规范”两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演变体现了从具体工具(绳索)到抽象规则(法度)的语言发展过程。
《绳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使用绳子勒紧或检查。
《绳检》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纟”和“见”,共计10个笔画。
《绳检》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社会,常用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勒紧绳索,用来束缚牲畜或者固定工具等。
繁体字为「繩檢」。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一些变化。《绳检》在古时写作「繩檢」。
1. 农民用绳检把牛绑在树上,防止它们走散。
2. 这项工作需要绳检将两端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绳索、检查、检验、绳结、绳索
勒紧、束缚、系紧
松开、解开、放松
暗头里罢官包茅餐风饮露倡酧蝉翼罗尘蜕弛解穿弊刀箭颠头簸脑杜丽娘多端寡要反裘负薪反始飞鸟風鐸風信分条析理拂袖根蕟海上方含章天挺何隔花唇价购蠒卜江南降谪蹇蹄健旺挤满看到空簿酷评良鍼留中不发乱纷纷緑章娩难扑楞楞卿尹晴燠躯材取乐任令荣荣戎卒时变谁氏私耽四坐碎瓦穨垣诉説天邃土穰细流委肉虎蹊沃壄箱交相骂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