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绳检的意思、绳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绳检的解释

(1).约束。 唐 杜牧 《念昔游》诗之一:“十载飘然绳检外,罇前自献自为酬。”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 清 褚人穫 《坚瓠三集·千字文题》:“ 明 韩襄毅 巡抚 江西 ,上车观风,绳检颇严。”

(2).规矩;法度。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 清 吴德旋 《书<抱朴子>后》:“故所著书辞,贱禄利,尚高节,匡世谬,贵绳检,其説美矣。”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盖其声光骏发,非桐城绳检所能束缚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绳检是汉语复合词,由“绳”与“检”二字合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规范、法度或礼法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检点。以下是详细释义及例证:


一、字义分解与合成

  1. 绳(繩)

    本义指绳索,引申为准则、法度。《说文解字》释:“绳,索也”,后扩展为“直的标准”,如《史记·乐书》载“以绳德厚”,即以法度衡量德行。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

  2. 检(檢)

    原指书函标签,后衍生为查验、约束。《说文解字》曰:“检,书署也”,段玉裁注:“凡约束谓之检”。

    来源:《说文解字注》。

二字合成“绳检”,强调以规范为准绳进行自我或他人的检束,常见于古代文献对道德行为的评价。


二、词义解析

  1. 核心含义

    通过礼法、规矩约束言行,尤指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加以纠正。如:

    “君子绳检其身,使不失道。”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2. 近义辨析

    • 约束:泛指限制行为,范围较广。
    • 检束:侧重自我反省与克制。

      绳检更强调以既定标准(如礼法)为尺度进行规范,具权威性与社会性。


三、古典文献例证

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载: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亦可以少愧矣。彼绳检而世教者。”

此处批评世俗以礼法苛责他人,反衬柳宗元虽遭贬谪却坚守道义。

来源:《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


四、现代应用与延伸

现代汉语中,“绳检”多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形容对行为、思想的规范,如:

“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实为一种道德绳检。”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清嘉庆刻本。
  2. 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3. 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4.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网络扩展解释

“绳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约束
    指通过规矩或规范对人的行为进行限制,强调外在规则的制约作用。例如宋代苏洵在《养才》中提到“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说明不受常规约束的人物特质。

  2. 法度、规矩
    表示社会或制度中的规范准则,如明代唐顺之在《万古斋公传》中描述“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体现规则对个人与群体的双重作用。


二、古籍例证


三、演变与补充


“绳检”兼具“行为约束”和“制度规范”两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演变体现了从具体工具(绳索)到抽象规则(法度)的语言发展过程。

别人正在浏览...

贬毁瞠呼其后骋技崇鼎春浦绰的诞漫道行悼文雕面读书得间尔夕凡体蜂附云集负立鲠正公暇贡院规磨过存海蟳候雁讲蒐郊牧魪品籍居惊遽纪念堂击贼笏累年毛样密心幕次囊吞闹阳齧缺捏诬泥涂偶题品字梅魄兔颇我破崖绝角浦鸥箧笥起锅情踪秋曦识韩失饥伤饱霜蓄数九寒天四相塑料俗士坛户褪后趋前妄死弦筦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