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蹀”。顿足,踏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女儿子二》:“我欲上 蜀 蜀水 难,蹋蹀珂头腰环环。”《隋书·五行志上》:“ 周宣帝 与宫人夜中连臂蹋蹀而歌曰:‘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帝即位三年而崩。”
“踏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词义
指顿足、踏地的动作,常用于描述有节奏的踏步行为。该词存在异体形式“蹋蹀”,两者意义相同。
文献用例
文化背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歌舞或集体活动中的肢体动作,强调动作的重复性与节奏感,可能与民间舞蹈、行军步伐或情绪表达相关。
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的权威释义及文献实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乐府诗集》《隋书》等原始文献。
《踏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踩踏、践踏。通常用来形容脚步轻盈地行走,如欢快地踏着花步。
《踏蹀》这个词的部首是“足”(zú),共有15个笔画。
《踏蹀》是从古代汉语中延续下来的词语,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诗经·王风·采葛》:“何葛蓬蓬,於蹊之中。”意为踩踏于道路之间。
《踏蹀》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踏蹀”。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偏旁部首和结构稍有不同。例如,“踏”曾拆分为“足”和“荅”,而“蹀”则是由“足”和“鳥”组成。
1. 他轻松地踏蹀着小溪边的小道。
2. 她踏着蹁跹的舞步,向观众展现着优美的舞姿。
踏蹀的相关词语有:踏步、踏青、踏实、踏勘等。
踏蹀的近义词包括:踏步、行走、践踏。
踏蹀的反义词可以是:蹒跚、徘徊、停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