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戴凭经的意思、戴凭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戴凭经的解释

东汉 光武帝 曾在元旦朝贺大会上,令群臣中能说经者,于廷前辩论驳难,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结果,曾从 京房 学《易》的 戴凭 连连获胜,夺坐席五十余。见《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后用为博学出众或学人元旦集会的典故。 清 毛奇龄 《元旦同诸公集曹舍人宅限韵》:“独惭元旦会,未设 戴凭 经。”亦作“ 戴凭席 ”。 清 黄遵宪 《感怀》诗:“ 戴凭 席互争, 五鹿 角屡折。”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戴凭经”是一个源自东汉时期的典故,主要用于形容博学出众或代指学人元旦集会的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典故来源

该词出自《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东汉光武帝在元旦朝贺时,命群臣中精通经学之人进行辩论,若辩难失败则需让出坐席。学者戴凭因深谙《易经》(师从京房),连续获胜,最终夺得五十余席,展现了卓越的学识。

二、词义解析

  1. 核心含义
    指代学识渊博、辩才出众之人,或用于描述学术集会(尤其是元旦期间的学者聚会)。

  2. 延伸用法
    在文学中常以“戴凭席”作为同义表述,例如清代毛奇龄诗句“未设戴凭经”、黄遵宪“戴凭席互争”均化用此典,强调学术争鸣的场景。

三、应用场景

该词属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符号,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典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标题:戴凭经的意思和来源

戴凭经是一种古代文献,在字面上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行为或角色。下面将介绍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以及其来源和古代汉字写法,同时提供一些相关例句。

戴凭经的拆分部首是戈和示,其中示是指事物的表象,戈则表示一种兵器。这个词总计有11个笔画,其中包括了一些横、竖、撇和捺等基本笔画。

来源

戴凭经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它源于《史记·李斯列传》。在这段记载中,李斯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官员,他在作为秦始皇的临时宰相期间,曾经编撰过一本有关政务的手册,称之为《戴凭经》。

繁体字

戴凭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戴憑經」。

古代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戴」字的古代写法中,左边的「一」字是由竖笔画向下画出,而右边的「示」字则没有了现代的横画。又如,「凭」字在古代的写法中,上面的两个点并未使用,而是在右上角增加了一个撇。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戴凭经这个词的例句:

1. 这本戴凭经对于了解古代政务有很大的帮助。

2. 他阅读了几篇戴凭经后,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组词

戴凭经的相关组词有:戴,凭,经。

近义词

与戴凭经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政务手册,官方记录,行政指南。

反义词

与戴凭经意思相反的词语难以界定,因为戴凭经并不具备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