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乐府的意思、东篱乐府的详细解释
东篱乐府的解释
散曲集。元代马致远(号东篱)作。一卷。收录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数十七套,附录残缺的套数五篇。
词语分解
- 东篱的解释 .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因以指种菊之处;菊圃。 唐 杨炯 《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
- 乐府的解释 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后世把采集的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许用德制乐府。;;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详细解释.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 汉 代。 汉 惠帝 时已有乐府令。 武帝 时定郊祀
专业解析
东篱乐府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集名称,具有深厚的文学与历史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定义与词源
东篱乐府特指马致远(号“东篱”)创作的散曲作品集。“东篱”取自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象征隐逸情怀;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构,后泛指配乐诗歌,元代演变为散曲体裁。
例证:
《中国曲学大辞典》释:“东篱”为马致远别号,其散曲集故称《东篱乐府》。
二、内容与艺术特色
- 题材主题
多写隐逸生活、自然景物及人生感悟,如《天净沙·秋思》以“枯藤老树昏鸦”描绘羁旅愁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 语言风格
融合口语与典雅词藻,善用意象叠加与白描手法,风格清丽疏宕。
三、文学地位与影响
- 散曲典范: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东篱乐府》代表元代散曲最高成就之一。
- 版本流传:现存辑本收录小令104首、套数17套,主要见于明代《雍熙乐府》等典籍。
引用来源
- 《中国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网络扩展解释
“东篱乐府”这一词汇具有双重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理解:
一、作为文学作品的指代
指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集。核心信息包括:
- 作者身份: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汉宫秋》。
- 作品内容:收录小令104首、套数17套,另附残套5篇,是元代前期散曲留存最丰富的别集。
- 文学价值:风格豪放清逸,题材涵盖怀才不遇的抑郁、中年放旷、晚年闲适等心境,扩展了散曲的题材范畴与意境高度,被王国维比作“诗中之李商隐,词中之欧阳修”。
二、作为文化意象的延伸
部分资料(如、2、12)将“东篱”与“乐府”组合,引申为隐逸生活的象征:
- 字面意象:“东篱”源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代指田园;“乐府”原指古代音乐机构,后泛称诗歌。
- 引申含义:形容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或追求个人志趣的超脱心境。但需注意,此用法更多是后人结合“东篱”意象的再诠释,并非严格的历史典故。
辨析要点:
- 权威典籍(如汉典、文学史资料)均以“马致远散曲集”为第一释义。
- 作为成语或固定搭配的“东篱乐府”缺乏可靠文献支撑,可能是现代对“东篱”意象的扩展联想。
别人正在浏览...
安言慠猛拔火罐子瓣香贬贱别干餔糒不惜布致层冰楚郊出蓝春液簇簇新当众端妙断命蹲足发策放马后炮芳意发言讽采革路国寳海峤浩漫和民红顶子鸿涬遑盬慌遽简籍及辰麂鹿惊跃竟至即事眷眷之心刳刀连黏疠痎灵霞芦花落韵篾刀民欲南荣青金罄困清列觑当儒户折锉升任设身实禀俗馔胎讳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