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不覊 ”。1.谓才行高远,不可拘限。《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使不羈之士,与牛驥同皁。” 李善 注:“不羈,谓才行高远,不可羈繫也。” 晋 向秀 《思旧赋》:“余与 嵇康 、 吕安 ,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颜几圣索酒友诗》:“ 钱塘 颜几 字 几圣 ,俊伟不覊,无日不饮。” 郭沫若 《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象《胡笳十八拍》,无论形式或内容上,那种不羁而雄浑的气魄……决不是 六朝 人乃至 隋 唐 人所能企及的。”
(2).谓行为不遵循礼法。《新唐书·元结传》:“ 结 少不羈,十七乃折节向学,事 元德秀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 唐寅 ﹞为人放浪不覊,有轻世傲物之志。”《明史·袁炜传》:“ 煒 性行不羈,为御史 包孝 所劾,帝宥不罪。”
“不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ù jī,其核心含义是不受限制、拘束,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才华或行为自由洒脱,不拘泥于常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指不受外界规则、礼法或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自由与独立。例如“不羁之才”形容才华横溢且不受拘束的人,“放浪不羁”则指行为洒脱、不拘小节。
词源与演变
原指马匹不受缰绳控制,后引申为对人的形容。现代用法更侧重精神层面的自由,如追求独立思想或突破传统。
典型搭配
例句参考
“不羁”不仅是对行为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常与文人墨客、艺术家相关联,体现对自由与个性的推崇。例如嵇康、李白等历史人物常被以此形容。
如需更多例句或搭配,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