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诬惑的意思、诬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诬惑的解释

欺骗迷惑。《后汉书·方术传下·刘根》:“ 刘根 者, 颖川 人也。隐居 嵩山 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 根 学道。太守 史祈 以 根 为妖妄,乃收执诣郡,数之曰:‘汝有何术,而诬惑百姓?若果有神,可显一验事。不尔,立死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诬惑(wū huò)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指通过虚构不实之言迷惑、欺骗他人,强调以谎言扰乱他人心智或制造混乱。其释义与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析

    • 本义为“虚构不实之辞”,《说文解字》释为“加也”,即强加罪名或捏造事实。
    • 引申为恶意欺骗、诽谤,如《论语·子张》言“恶居下流而讪上者”的“讪”含诬义。
    •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卷,页731。
    • 本义为“迷乱”,《说文解字》释为“乱也”,指心智受蒙蔽而无法明辨。
    • 引申为蛊惑、诱导,如《荀子·解蔽》云“内以自乱,外以惑人”。
    •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页1286。
  1. 诬惑

    • 二字合成后,指“以虚妄之言迷惑他人”,常见于古籍批判奸佞行为。
    • 例:《后汉书·刘陶传》载“妄假利器,诬惑良善”,斥责小人以谣言蛊惑善民。
    •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卷57。

二、用法与语境


三、文献佐证

  1. 《后汉书·党锢列传》

    “造设谣言,诬惑民心。”

    指宦官集团编造谣言迷惑民众,引发党锢之祸。

    来源:中华书局《后汉书》卷67。

  2. 《宋史·奸臣传》

    “(蔡京)以符瑞诬惑上听。”

    批判蔡京借祥瑞之说蒙蔽宋徽宗。

    来源:中华书局《宋史》卷472。


四、近义辨析


五、现代关联

虽现代汉语罕用,但“诬”“惑”二字仍活跃:

网络扩展解释

“诬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1.基本词义

2.历史出处

3.语境与用法

4.相关扩展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典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后汉书》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琴海测恩燀赫澄镜初生犊儿不怕虎刺文裤丹碧等价等身金顿肃枫木人告讼贡道够得上勾配广渊广员鬼目草海堧鸿沴画道花见羞话言话语蕙问火漆谏珂肩宽检选京员九筋黄麇獐开庭枯空连昼柳陌落汤鷄慢慢吞吞名都墨封木垫窍隙青牛句曲糁软靠三辰三年不窥园僧鞋善败声钟给赙石林书筵田服绨几投香佗发雾鬓吴刚相伦遐阻犀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