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京员的意思、京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京员的解释

即京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以告病同知而特用京员……皆自来未有之旷典。”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河工奢侈之风》:“举人、拔贡有携京员一纸书謁库道者,千金可立致。”参见“ 京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京员"是一个汉语词汇,特指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在京城(首都)任职的中央朝廷官员。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释义与核心特征:

    • 京: 指京城、国都,即国家的政治中心。
    • 员: 指官员、官吏。
    • 合义: 合起来,“京员”就是指在京城中央政府机构内担任职务的官员。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任职地点在首都,服务于中央朝廷。
  2. 历史背景与制度关联:

    • 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和中央朝廷。京城是皇帝和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 “京员”是相对于“外官”(或“地方官”)而言的。外官是指在京城以外的地方行政区域(如省、府、州、县)任职的官员。
    • 京员通常负责中央政府的核心职能,如参与国家决策(如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执行中央政令、管理全国性事务(如吏部管官员任免、户部管财政税收、礼部管礼仪科举、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工部管工程)、侍奉皇帝(如翰林院官员、部分侍卫)等。
  3. 具体所指范围:

    • 在明清时期,“京员”的范围通常包括:
      • 在京的各部、院、寺、监等中央机构的官员: 如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都察院的都御史、监察御史;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等机构的官员。
      • 内阁成员: 如大学士。
      • 翰林院官员: 如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编修、检讨等。
      • 部分侍卫官员: 如御前侍卫(虽属武职,但因在皇帝身边,常被视为京官体系的一部分)。
    •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在京城工作的人都算“京员”。例如,在京城的地方衙门(如顺天府)任职的官员,虽然也在京城,但其主要职责是管理京城地方事务,有时仍被视为“外官”或具有双重属性。严格意义上的“京员”主要指服务于中央朝廷核心机构的官员。
  4. 引申含义与重要性:

    • 由于身处权力中心,“京员”通常被认为地位显赫,升迁机会较多,对国家大政方针有更直接的影响力。
    • 成为“京员”往往是古代读书人科举入仕后的重要目标之一。
    • 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京员”常与“外任”(到地方担任官职)相对应,官员的职业生涯常在京官和地方官之间转换。

权威性参考来源:

对于“京员”一词的释义和历史背景,最权威的参考来源于大型汉语辞书和历史制度研究著作。例如:

网络扩展解释

“京员”是清代文献中常见的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

指京官,即在首都(北京)任职的中央机构官员,与地方官员相对。该词常见于清代史料,如陈康祺《郎潜纪闻》和薛福成《庸盦笔记》均有记载。

文献例证

  1. 特例任用:清廷曾破格任用告病的地方同知(地方副职)为京官,被称为“旷典”。
  2. 权力影响:举人、拔贡等地方士人若持京员书信拜见库道官员,可快速获得资金支持,反映京官在地方事务中的话语权。

词源解析

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主要出现在研究清代官制的文献中。需注意与“京族”“京剧”等含“京”字的现代词汇区分。

若需了解清代具体官职体系,建议查阅《清史稿·职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宝置贝叶书飙然兵精粮足拨弃城寺敕使黜罢炊玉典田地表火觌武贩舟锋端风龙阵風簷刻燭馥烈公冢贯周海塘化险为夷匠斲俭时监学角智基石酒船台卷帙浩繁璃灯灵后鲁菜锣鼓麦丘之祝蟒缎木干鸟栖脑盖内职嫩蘂鸟师女表女宗凭应切忌栖鹤清士器韵如获至寳柿蒂十家连坐水陌四邻太无贪嗜同器透达颓唐拓清维时纤白蠁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