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犀橹的意思、犀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犀橹的解释

坚固的大盾牌。《韩非子·难二》:“ 赵简子 围 卫 之郛郭,犀楯、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 简子 乃去楯、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 王先慎 集解:“犀,坚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犀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词义
    “犀橹”指坚固的大盾牌,主要用于战争中的防御。该词由“犀”(象征坚固)和“橹”(盾牌)组合而成,强调其材质的强韧。

  2. 出处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韩非子·难二》,记载了赵简子围攻卫国时使用“犀楯、犀櫓”作为防御工具的故事。文中提到,赵简子最初躲在盾牌后指挥,士兵士气低落;撤去盾牌后,士兵因感受到危险而奋勇作战,最终获胜。

  3. 字词解析

    • 犀:此处并非指犀牛,而是“坚固”之意(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注解为“犀,坚也”)。
    • 橹:古代战争中用于遮挡箭石的盾牌,也称“大盾”。
  4. 历史应用
    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典型防御装备,“犀橹”多用于城池攻防战,常与“楯”(小盾)配合使用,保护士兵免受远程武器伤害。

  5. 其他关联信息

    • 拼音:xī lǔ(注音:ㄒㄧ ㄌㄨˇ)。
    • 相关成语:如“血流漂橹”“束贝含犀”等,多与战争或坚固特性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相关文化背景,可参考《韩非子》原文及古代军事类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犀橹》的意思

《犀橹》(xī lù)是一种古代文献中出现的词语,它的具体意思在不同的文献中有所差别。一般而言,犀橹指的是一种用犀牛角或檀木制成的长杆,通常用于战争或狩猎等活动中扛起旗帜、携带旌旗。这个词语也可以引申为拿旗帜或旌旗。

犀橹的部首和笔画

犀橹的部首是犭(shǒu)和木(mù),其中犭是用来表示“犬”的部首,木则表示“木材”的意思。通过部首的组合,可以大致推测出犀橹与犬有关,并且可能是一种与木材相关的物品。

关于犀橹的具体笔画数目,则需要查看字典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犀橹的来源

犀橹这个词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首次出现于《庄子·列御寇》篇。在此文献中,犀橹被称为尚旋。

犀橹的繁体

犀橹的繁体为犀櫓。这是因为犀橹笔画较多,所以在繁体字中,使用了更复杂的字形表达。

古时候汉字写法

犀橹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为汉字的形态演变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但一般来说,在古代文献中所见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如果有特殊的写法变化,需要具体查找相关古籍以获得准确信息。

犀橹的例句

1. 他手持犀橹,指挥着士兵前进。

2. 部落的首领挥舞着犀橹,引领着人们庆祝胜利。

犀橹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犀橹的组词可以通过结合其他词语进行构造。例如:犀橹杆、犀橹旗。

与犀橹相关的近义词可能有:旌旗、兵器。

犀橹的反义词可以从使用背离犀橹的活动或物品中寻找,如:战争、农具。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