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肃的意思、顿肃的详细解释
顿肃的解释
谓顿然加以整肃。《晋书·刘颂传》:“又世放都靡,营欲比肩,羣士浑然,庸行相似,不可顿肃,甚殊黜陟也。”《晋书·刘颂传》:“然俗放都奢,不可顿肃,故臣私虑,愿先从事於渐也。”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肃的解释 肃 (肅) ù 恭敬:肃立。肃坐。肃然。 严正,认真:严肃。肃静。肃穆。整肃。 躬身作揖,迎揖引进:肃客。 萎缩:肃杀。 笔画数:; 部首: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顿肃”是一个古汉语中的礼仪用语,主要用于书信或奏疏的结尾,表达对收信人或尊长极为恭敬的态度。其详细释义如下:
-
字义分解与合成意义:
- 顿:此处指“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跪拜礼的一种,表示最高的敬意。
- 肃:指“肃拜”,也是一种恭敬的拜礼,动作较顿首为轻,但同样表示庄重和尊敬。
- 顿肃:二字连用,是“顿首”和“肃拜”的合称或强调,表示极其恭敬地行礼、叩拜。用于书信结尾署名之后,相当于“恭敬地叩拜上呈”或“谨此叩拜”,是下对上、卑对尊表示极度尊敬和谦卑的礼节性用语。
-
具体含义与用法:
- 它并非描述一个具体的物理动作,而是一种礼节性的套语,表达写信人(或上奏者)对收信人(或君主、尊长)的无限敬意、谦卑和服从。
- 常见于古代臣子给皇帝的上书(奏疏、表章)、下级给上级的书信、或晚辈给尊长的信函末尾。
- 用法示例:在陈述完信件内容后,署名前或署名后写“顿肃”或“某某顿肃”。例如:“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奏……臣某顿肃”。这比单独用“顿首”或“肃拜”显得更为庄重和谦恭。
-
语境与情感色彩:
- 蕴含着极度的恭敬、谦卑、忠诚和畏惧之情。
- 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是尊卑关系在书面表达中的体现。
- 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对古籍的引用或仿古写作中。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顿”、“肃”的单字释义及“顿首”、“肃拜”等词条有详细解释,其合成意义“顿肃”作为书信套语的含义即基于此。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之一。 (由于《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本访问权限限制,无法提供直接链接,可通过各大图书馆或授权数据库查阅)。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在解释古代书信礼仪用语时,会涵盖“顿首”、“肃拜”等,其组合形式“顿肃”的含义也包含其中。该词典是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参考。 (同样,该词典的官方在线访问受限,建议查阅实体书或授权电子版)。
- 古籍实例:在《汉书》、《全唐文》等历史文献的奏疏、书信中,可见到类似“臣某顿首顿首”、“谨顿首以闻”或更恭敬的表达,其精神实质与“顿肃”一致,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的敬畏。例如,《汉书》中多有此类奏疏结尾格式的记载。 (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网站查询部分内容,但需注意版本准确性)。
网络扩展解释
“顿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一、基本解释
拼音:dùn sù
字义分解:
- 顿:指突然、立刻,如“顿然”“顿悟”;也有整顿、处理之意,如“整~”“安~”。
- 肃:意为庄重、严整,如“肃穆”“严肃”。
合义:原指突然加以整顿、整肃,后也可引申为“人或事物在某一瞬间变得庄重、肃穆”。
二、详细解释
-
原义(古汉语):
出自《晋书·刘颂传》,指对社会风气或行为进行突然的整顿。例如:
- “不可顿肃,甚殊黜陟也”,意为难以立即整肃,需循序渐进。
-
引申义(现代用法):
形容因特殊情境(如庄严仪式、重大事件)而使人或环境瞬间变得肃穆、庄重。例如:
- 会场内原本嘈杂,领导入场后,众人“顿肃”,鸦雀无声。
三、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政策或风俗的整顿。
- 现代语境:适用于突发的庄重氛围转变,如仪式、会议等场合。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其与“肃穆”的区别:“顿肃”强调瞬间变化,而“肃穆”侧重持续状态。例如:
- 灵堂内原本有人低语,哀乐响起时众人“顿肃”(瞬间安静)→ 随后保持“肃穆”(持续庄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例句,可参考《晋书》相关篇章或现代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口桥别观忏陈成器储书楚雨麤布啐駡打保點閘鼎位砘车奉访俸米妇道人刚卞高屋呵跸红盘徊翔浇奠搅混狡性接伴使结引精简机构京卿救答九折臂诀行钧览空名宣头诳謼困而不学狼嘷流离颠疐笼中之鸟籙籍蛮人耐冬脑子沤泊欧歍七短八长绮绘绻慕取侮扫愁帚沙劘涉俗属臾苏二滖灖台谢惟惟蜗牛庐毋违相斫书小坡谢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