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遥相间隔。 晋 张协 《七命》:“絶景乎大荒之遐阻,吞响乎幽山之穷奥。” 唐 姚係 《送周愿判官归岭南》诗:“往復念遐阻,淹留慕平生。” 清 黄景仁 《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纪序》:“冯其遐阻,肆乃狙贼。”
(2).疏远;疏于音问。 唐 罗衮 《至襄州寄江陵启》:“倏尔辞违,渐成遐阻。”
“遐阻”是由“遐”与“阻”组合而成的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遥远而阻隔”,常见于文言文语境中。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汉语研究资料,该词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与构词 “遐”本义指空间或时间的遥远,《说文解字》释为“远也”,如《诗经·小雅》中“天保定尔,以莫不遐”即取此义;“阻”则强调地理隔阂,《尔雅》注为“山川难越曰阻”。二者叠加后构成递进式语义,既包含空间距离的遥远性,又强调通行障碍的客观存在。
二、文献用例 《晋书·刘琨传》载“南北遐阻,受授不同”,此处形容地域分隔导致政令难以通达的状态;《宋书·武帝纪》中“遐阻任重,实凭庙略”,则特指边疆地区的地理险要与治理难度。这类用法多用于描述政权管辖范围与边疆区域的空间矛盾。
三、语义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遐阻”常被赋予情感维度。如《昭明文选》辑录的六朝诗赋里,“山川遐阻,日月逾迈”,将地理阻隔引申为时间流逝带来的心理疏离感,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隐喻体系,这一修辞手法在唐宋诗词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遐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具体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遐阻”由“遐”(遥远)和“阻”(阻碍)组成,字面意为遥远而困难,阻碍重重。既可指物理距离的遥远与阻隔,也可引申为人际关系的疏远或沟通不畅。
遥相间隔
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遥远阻隔。例如晋代张协《七命》中“絶景乎大荒之遐阻”,描述自然环境的险远。此用法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强调地理或时间的不可及性。
疏远或疏于联系
唐代罗衮《至襄州寄江陵启》提到“渐成遐阻”,表达因离别导致关系疏远或音讯不通。常用于书信或人际交往语境,带有情感色彩。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引用,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古典文集()。
安闲自在八王之乱避溺山隅常序程式扯旗放炮炊熟藂杂错谔点编电灌站对角顿具费资干政各就各位公才共少古铜色翰染后起间化疗家烦宅乱甲米涧盘井里制荆巫旧文济恤机语流水作业龙姿凤采梅须劘规南昌市儗儗蓬荜增辉擗栗溥漠卿长琼浆金液穹笼七首八脚热客人情世故睿范三十三天扫街山头石柏市狱守默梼昧天牧天墟图国頽漏绾束危露霞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