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遥相间隔。 晋 张协 《七命》:“絶景乎大荒之遐阻,吞响乎幽山之穷奥。” 唐 姚係 《送周愿判官归岭南》诗:“往復念遐阻,淹留慕平生。” 清 黄景仁 《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纪序》:“冯其遐阻,肆乃狙贼。”
(2).疏远;疏于音问。 唐 罗衮 《至襄州寄江陵启》:“倏尔辞违,渐成遐阻。”
“遐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具体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遐阻”由“遐”(遥远)和“阻”(阻碍)组成,字面意为遥远而困难,阻碍重重。既可指物理距离的遥远与阻隔,也可引申为人际关系的疏远或沟通不畅。
遥相间隔
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遥远阻隔。例如晋代张协《七命》中“絶景乎大荒之遐阻”,描述自然环境的险远。此用法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强调地理或时间的不可及性。
疏远或疏于联系
唐代罗衮《至襄州寄江陵启》提到“渐成遐阻”,表达因离别导致关系疏远或音讯不通。常用于书信或人际交往语境,带有情感色彩。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引用,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古典文集()。
《遐阻》(xiá z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遥远的障碍,即远方存在的困扰或阻碍。该词的拆分部首为辶(走),辶是表示“行走”的意思,暗示了克服难题需要不断前行。该字的总笔画数为18画。
《遐阻》一词源于古代,是古文字加以今文的表述。在繁体中文中,该词被写作「遐阻」,字形上比简体中文略微复杂。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不同。《遐阻》的古代写法为“遐阻”。字形上保留了原有的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可以通过这个字来形容遥远而困扰的难题。
一些使用《遐阻》一词的例句:
1. 他因为心理上的遐阻无法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2. 那座险峻的山峰成为了我们征服的遐阻。
除了《遐阻》这个词之外,还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汇:
1. 遐想:想象力远大,创造性思维。
2. 阻碍:妨碍、阻挠、制约。
3. 遐迩:遥远和近。
与《遐阻》相反或相近的词语有:
1. 近障:近处的阻碍。
2. 轻松:没有或较少障碍。
3. 通畅:无阻碍,顺利进行。
总结起来,《遐阻》表示远方存在的困扰或阻碍,它的词源有古代的来源,繁体中文中的写法稍有不同。使用《遐阻》这个词可以形容人们面临的遥远而困扰的问题,与之相关的词汇有遐想、阻碍和遐迩,相反或相近的词语有近障、轻松和通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