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书筵的意思、书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书筵的解释

谓校理书籍之席位。 宋 欧阳修 《上执政谢馆职启》:“自初营职,已与书筵。於时,上有鸿儒侍从之才,下多羣贤论撰之众……比其来復,书已垂成。遂因众功,岂有微效?” 宋 曾巩 《回陆佃谢馆职启》:“特啟书筵,密隣禁户。《凡将》、《急就》之字,已赖发明;广内、石室之藏,更资是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书筵”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特指古代帝王或太子听讲经史、研习学问的场所或讲席活动。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解析、历史背景、功能演变及文学意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书筵”指帝王或太子研读经史的讲席。其核心要素包含:

  1. 主体特定性:专属于帝王、太子或皇室核心成员的学习活动。
  2. 内容正统性:以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史籍治国之道为核心教学内容。
  3. 仪式规范性:具有固定礼仪流程,如讲官讲解、君臣问答等环节。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例证: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载:“书筵初开,讲官进读《尚书》。”


二、字源与构词解析


三、历史制度背景

“书筵”制度化始于宋代,是帝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宋代定制:宋真宗始设制度化讲席,仁宗时期完善为定期举行的“经筵”(含书筵),由翰林学士等担任讲官。
  2. 宫廷仪式:据《宋史·礼志》,书筵需遵循“讲官执经、侍臣陪听、皇帝答问”的严格仪轨。
  3. 政治功能:除教育外,亦是君臣议政的特殊场合,如苏轼曾任哲宗“书筵”讲读官,借讲学进谏时政。

来源:《宋史·职官志》《宋会要辑稿·崇儒》

例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书筵讲《资治通鉴》,上(皇帝)亲问疑义。”


四、功能与文化意义

  1. 治国理念灌输:通过阐释经典中的“仁政”“礼治”思想,塑造帝王治国方略。
  2. 君臣互动平台:讲官可借古讽今,委婉规劝帝王过失,如朱熹任焕章阁待制时屡于书筵直言。
  3. 文化象征:代表“崇文重教”的统治合法性,如明代将书筵纳入新帝登基后的必修课。

五、文学意象的延伸

在诗词中,“书筵”常被赋予文化传承、学术清雅的意象:


“书筵”作为中国古代宫廷教育的专有名词,既是帝王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制度载体,也是政治文化与学术传统交融的象征。其演变过程反映了古代“为君之道”的教化理念,在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书筵”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书筵”指校理书籍的席位或职位,即古代学者整理、校勘文献的场所或职务。由“书”(书籍)和“筵”(竹席,引申为席位)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与书籍相关的席位”。

  2. 历史用例

    • 宋代文人欧阳修在《上执政谢馆职启》中提到“自初营职,已与书筵”,描述自己担任馆职时参与书籍校理。
    • 曾巩的《回陆佃谢馆职启》中亦有“特啟书筵,密隣禁户”,指设立校书的职位以整理皇家藏书。
  3. 结构分析

    • “筵”的释义:原指铺地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后引申为宴席或职位(如“经筵”指帝王听讲经史的席位)。
    • “书筵”的语境:多用于宋代文献,可能与当时的翰林院、秘书省等机构相关,体现对典籍校理的重视。

读音与用法

相关延伸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宋史·职官志》或欧阳修、曾巩文集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宝图悲角畚箕博征长戈川原淳意粗制滥造诞得典传點累地角天涯奉先概心官人覈要瓠脯豁略讲诵疾疴酒兴开坛炕柴竈科技酷喜老将两美慢条斯理蜜母末罗瑜捻巴暖暖女色偶函数品致歉年牵心千言万说榷课雀鼠攘狄任从人口粥伤惜失写双笔书鱼束缊还妇私悦搜牢随势恸醉推毂脱樊妄男子晚憩险不相经湘军谢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