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凶,大恶。 南朝 宋 谢庄 《宋明帝即位赦诏》:“赖七庙之灵,藉八百之庆,巨猾斯殄,鸿沴时蹇。”
“鸿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拼音为hóng lì,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赖七庙之灵,藉八百之庆,巨猾斯殄,鸿沴时蹇。”
此处“鸿沴”与“巨猾”(大恶之人)对应,强调灾祸的深重。
与“鸿”相关的成语包括:鸿泥雪爪、鸿商富贾、鸿蒙初辟等,多与宏大、久远或自然意象相关。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或历史文献,属于生僻词汇。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大灾”“巨祸”等替代。
《鸿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大量的水流”或者“洪水泛滥”。在古代,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河水泛滥、山洪暴发等大规模的水灾。
根据《康熙字典》,《鸿沴》的拆分部首是“鸟”和“水”,部首“鸟”表示与鸟相关,而“水”表示与水相关。根据笔画顺序,它的笔画数为10笔。
《鸿沴》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在《冯延巳集校记》中也有关于这个词的解释。这个词的来源可能与古代的洪水灾害有关。
《鸿沴》的繁体写法为「鴻沴」。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差异。在古代,「鸿沴」的写法可能更加简洁,但整体形状与现代相近。
1. 鸿沴滔天,万物尽没。
2. 鸿沴之后,一片狼藉。
1. 鸿沴滔天
2. 鸿沴暴发
3. 鸿沴无边
1. 大水
2. 洪水
3. 泛滥
1. 旱灾
2. 干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