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无何恩德可以称道。《论语·季氏》:“ 齐景公 有马千駟,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2).谓德高不可言状。《后汉书·黄宪传论》:“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 李贤 注:“道周备,性全一。无德而称,言其德大无能名焉。”
“无德而称”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无恩德可称道
指人或事物缺乏值得赞扬的德行。
出处:《论语·季氏》记载,齐景公虽拥有千匹骏马,但去世时百姓“无德而称”,即因他缺乏惠民之德,无人称颂。
德高不可言状
形容品德极高,难以用语言描述。
出处:《后汉书·黄宪传论》评价黄宪“道周性全,无德而称”,意指其德行广博深远,超越了世俗定义。
两种含义看似矛盾,实则取决于描述对象:
① 若对象德行平庸或缺失,取“无恩德可称”;
② 若对象德行超凡脱俗,则取“德高不可言”。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参考来源:综合《论语》《后汉书》原典及权威词典释义(详见、2、5、6)。
无德而称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无德”和“而称”。
“无德”中的部首是“无”,它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没有、无、无法。而其中的德字是由“彳”和“心”组成,彳表示行走的步伐,心表示心思、内心;所以德字的本义是指做事有道德、有操守。
“而称”中的部首是“而”,它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连接的关系。而其中的称字是由“禾”和“心”组成,禾表示庄稼、谷物,心表示心思、内心;所以称字的本义是指用心去称量。
无德而称的意思是指没有道德、没有操守而自称。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端正、言行不一致的人。
这个词语的来源是出自《诗经》中的《桃夭》一诗:“无德而称之,曰若声哉。”意思是说没有德行却自以为高尚,真是可笑。
在繁体字中,无德而称的写法是「無德而稱」。
古时候对于无德而称这个词语的字形写法有所不同。例如,第一个字“无”的古时候写法是「毋」,表示否定或不。而第二个字“德”的古时候写法是「德」,字形稍作变化,但整体意义不变。
一些可以与无德而称这个词语相关的词组包括:无耻自大、虚伪谎言、伪君子。
无德而称的近义词包括:伪善、狡诈、虚伪。
无德而称的反义词则是:有德自称、真诚。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自称为正直的人,却经常撒谎,真是无德而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