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何恩德可以稱道。《論語·季氏》:“ 齊景公 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2).謂德高不可言狀。《後漢書·黃憲傳論》:“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玼吝。将以道周性全,無德而稱乎?” 李賢 注:“道周備,性全一。無德而稱,言其德大無能名焉。”
“無德而稱”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成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無恩德可稱道
指人或事物缺乏值得贊揚的德行。
出處:《論語·季氏》記載,齊景公雖擁有千匹駿馬,但去世時百姓“無德而稱”,即因他缺乏惠民之德,無人稱頌。
德高不可言狀
形容品德極高,難以用語言描述。
出處:《後漢書·黃憲傳論》評價黃憲“道周性全,無德而稱”,意指其德行廣博深遠,超越了世俗定義。
兩種含義看似矛盾,實則取決于描述對象:
① 若對象德行平庸或缺失,取“無恩德可稱”;
② 若對象德行超凡脫俗,則取“德高不可言”。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參考來源:綜合《論語》《後漢書》原典及權威詞典釋義(詳見、2、5、6)。
無德而稱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無德”和“而稱”。
“無德”中的部首是“無”,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沒有、無、無法。而其中的德字是由“彳”和“心”組成,彳表示行走的步伐,心表示心思、内心;所以德字的本義是指做事有道德、有操守。
“而稱”中的部首是“而”,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連接的關系。而其中的稱字是由“禾”和“心”組成,禾表示莊稼、谷物,心表示心思、内心;所以稱字的本義是指用心去稱量。
無德而稱的意思是指沒有道德、沒有操守而自稱。這個詞語常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不端正、言行不一緻的人。
這個詞語的來源是出自《詩經》中的《桃夭》一詩:“無德而稱之,曰若聲哉。”意思是說沒有德行卻自以為高尚,真是可笑。
在繁體字中,無德而稱的寫法是「無德而稱」。
古時候對于無德而稱這個詞語的字形寫法有所不同。例如,第一個字“無”的古時候寫法是「毋」,表示否定或不。而第二個字“德”的古時候寫法是「德」,字形稍作變化,但整體意義不變。
一些可以與無德而稱這個詞語相關的詞組包括:無恥自大、虛僞謊言、僞君子。
無德而稱的近義詞包括:僞善、狡詐、虛僞。
無德而稱的反義詞則是:有德自稱、真誠。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自稱為正直的人,卻經常撒謊,真是無德而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