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德而稱的意思、無德而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德而稱的解釋

(1).無何恩德可以稱道。《論語·季氏》:“ 齊景公 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2).謂德高不可言狀。《後漢書·黃憲傳論》:“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玼吝。将以道周性全,無德而稱乎?” 李賢 注:“道周備,性全一。無德而稱,言其德大無能名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德而稱”是一個漢語成語,本義指沒有實際的德行值得被稱頌,後引申為因德行過于崇高或行事超越常規,以至于難以用言語準确形容。該詞出自《論語·泰伯》,原文為:“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其中“無得而稱”即“無德而稱”的早期表述,強調泰伯讓位的高尚行為超乎常人認知,使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言辭來贊美。

從字詞結構分析:“無”表示否定,“德”指品德或行為,“而”是連詞表轉折,“稱”意為稱贊、描述。四字組合形成遞進式否定,既包含對表面德行的否定,又暗含對深層境界的肯定。例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謂德高不可言狀”,突顯其矛盾修辭的特點——通過否定形式傳遞極緻褒揚的語義。

該成語在曆史演變中出現詞義偏移現象。先秦時期多用于贊美聖賢(如《論語》中的周文王),漢代以後逐漸衍生出批評含義,指代缺乏值得稱道的行為。這種雙重語義使其成為漢語中少見的“反義同形”案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現代使用中更側重其原始褒義,常見于評價曆史人物或重大貢獻者,例如:“這位科學家鞠躬盡瘁,其奉獻精神可謂無德而稱。”

網絡擴展解釋

“無德而稱”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成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核心釋義

  1. 無恩德可稱道
    指人或事物缺乏值得贊揚的德行。
    出處:《論語·季氏》記載,齊景公雖擁有千匹駿馬,但去世時百姓“無德而稱”,即因他缺乏惠民之德,無人稱頌。

  2. 德高不可言狀
    形容品德極高,難以用語言描述。
    出處:《後漢書·黃憲傳論》評價黃憲“道周性全,無德而稱”,意指其德行廣博深遠,超越了世俗定義。

二、使用場景

三、注意區分

兩種含義看似矛盾,實則取決于描述對象:
① 若對象德行平庸或缺失,取“無恩德可稱”;
② 若對象德行超凡脫俗,則取“德高不可言”。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參考來源:綜合《論語》《後漢書》原典及權威詞典釋義(詳見、2、5、6)。

别人正在浏覽...

阿難悲恥兵荒馬亂步履殘豔長臂猿沉思癡聾敕葬初眠出推促膝道帔定門帝唐遁害朵羅煩惋蜚鳥盡,良弓藏逢吉風鳥鳳引九雛撫轅該盡孤窮核舉何殊鴻襟精彩繼任咎魅決無考辭虧待琅書勞苦連頭眉淩慠柳谷陸梁鳴鹑蜜燭牛人潘河陽破沒鋪買遣斥錢痨勍敵青史氏勤民塞翁失馬社人疏惶死頭填紅吐瀉枉憲小腳小樣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