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寝卧之所。 汉 焦赣 《易林·乾之解》:“鬼魅所舍,谁知卧处?”《汉书·广川王刘去传》:“ 昭信 知 去 已怒,即诬言 望卿 歷指郎吏卧处,具知其主名,又言郎中令锦被,疑有姦。”
指睡卧起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 温 视藉草腐湿,不堪卧处,因危坐鼓琴,以消永夜。” 郭希仁 《从戎纪略》:“ 华阴 县署窄狭,人众卧处不便,饮食无时,精神甚为劳顿。”
“卧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指休息或居住的场所,尤其强调与睡眠相关的空间,如床铺、寝室等。也可引申为日常起居生活的环境。
寝卧之所
即具体的睡眠场所,如床榻、居室。例如《汉书》中记载“历指郎吏卧处”,即描述官员的休息地点。
睡卧起居
泛指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及环境,如《聊斋志异》提到“藉草腐湿,不堪卧处”,强调居住条件的简陋。
“卧处”一词兼具具体场所与生活状态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若需更多古籍例证或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汉典》。
《卧处》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人们睡觉或休息的地方。它代表了安逸、休息和舒适。
《卧处》由“卩”、“广”、“虍”、“一”、“冖”五个部首组成。
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卧处》在现代汉语中源自古代汉语,形成于先秦时代。在繁体中,它的写法为「臥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时候会将“虍”部首写成“⺝”,即「臣⺝|虍|冖|广|卩|户|亼|氶|」。
1. 终于到了休息时间,我走进办公室的卧处,躺下来休息。
2. 这个卧处的床垫非常舒适,每天睡得都很香。
卧室、卧榻、卧铺、卧舱、卧床
睡觉地点、休息之处、躺椅
立处、起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