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有法规律令的版册。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行小黄县颂》:“济济羣吏,慑齐升堂;乃训乃厉,示之宪方。”
“宪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宪方(xiàn fāng)指古代书写法律、法令或规章制度的版册或简牍,常用于官方文书或训诫场合。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陈留太守行小黄县颂》:
“济济羣吏,慑齐升堂;乃训乃厉,示之宪方。”
此处指官吏们依照法典对百姓进行训导和警示。
现代汉语中,“宪方”已非常罕见,仅见于古籍或历史文献研究。其核心含义可理解为“法典”或“法律文书”,强调对法规的公示与执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蔡邕相关文献或古代法制史研究资料。
宪方是一个汉字词语,包括两个字:宪和方。
宪方的第一个字宪,它的部首是宀(宝盖头),它的总笔画数为9。
宪方的第二个字方,它的部首是方(四),它的总笔画数为4。
《宪方》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儒家经典《尚书大传》中的一句话:“法咨决疑,宪方殷察。”其中的“宪方”指的是审视事物的准则、规范和方向。
宪方的繁体字形为「憲方」。
在古代,宪方的字形可能会稍有不同。然而,宪的部首宀和方的部首方在古代写法中一般保持相似,因此整个词的字形变化较小。
他善于思考问题,总能从宪方上找到准确的答案。
作为一个领导,应该具备宪方的眼光和判断力。
宪方可以组成其他词语:
宪方的近义词包括:准星、方向、规范。
宪方的反义词包括:迷惘、混乱、无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