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告庙的意思、告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告庙的解释

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称“告庙”。《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汉 班固 《白6*虎通·巡狩》:“王者出,必告庙何?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事生。”《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庄宗 受(三矢)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大将受命》:“《唐志》云:大将出军征讨,皆告庙受鉞,辞 齐太公 庙讫,不宿於家。”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 李建泰 出师西征,我家特奉朝命,以太牢告庙,此时何等烜赫。”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告庙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告庙

指古代君主或贵族在重大事件前,亲赴宗庙向祖先神灵禀告的礼仪制度,是宗法社会"敬天法祖"观念的重要体现。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层面:

一、核心释义

  1. 禀告先祖

    在祭祀、出征、即位、婚丧等重大事务前,君主需至宗庙焚香祝祷,向祖先神灵陈述事宜,以求庇佑与认可。如《左传·桓公二年》载:"凡公行,告于宗庙",强调国家大事必经此礼。

  2. 昭示正统性

    新君即位时告庙,象征权力传承符合宗法伦理。据《新唐书·礼乐志》,唐代皇帝登基需"谒太庙,告祖宗以承天命",确立统治合法性。

二、文化内涵

三、典制演变

文献依据

  1. 《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新唐书·礼乐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周礼注疏》《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
  4. 《礼记集解》(孙希旦撰,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告庙”是古代中国与祭祀相关的重要礼仪,主要分为官方礼仪和民间习俗两类,具体解释如下:

一、官方礼仪中的“告庙”

  1. 定义与功能
    指天子或诸侯在出巡、征伐等重大事件前,需向祖庙禀告,祈求祖先庇佑的仪式。此礼源于周代,是宗法制度的核心体现。例如《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凡公行,告于宗庙”,强调诸侯出行前必须祭告祖庙。

  2. 仪式内容
    包括献祭、祝祷、奏乐等环节,结束后需“饮至”(庆功宴)和“策勋”(记录功绩)。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提到后唐庄宗以三矢告庙,象征继承先王遗志。


二、民间丧俗中的“告庙”

  1. 含义与形式
    在丧事中指向祖宗禀告亲人去世,并为其“请位”(请求列入祖先序列)。传统做法是移棺至祖庙前祭告(称“动柩朝祖”),后简化为在家中设灵位禀告。

  2. 仪式用语
    通常由主祭者诵读固定套语,如:“不孝子孙某某,罪孽深重,祸延先考(妣)……今奉灵柩,诣庙告祭。”旨在沟通阴阳,祈求祖先接纳亡者。


三、历史演变

早期“告庙”为贵族专属礼仪,后随礼制下移,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民间广泛采用的丧葬习俗。两种形态虽场景不同,但核心均为通过祭祀实现人与祖先的联结,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

别人正在浏览...

葆塞别试伯昌不古不今不劣方头不题乘鲤春律词英矬子呆獃黨序碉磡迭骑鼎餗敌占区惇诲繁稠芳乐苑傅粉何郎官阶关捩姑舅姑老河槽黑文鹤蝨厚直黄金黄夷化整为零交白解达记真犪驾拦挡乐存犁轭鳞附历史剧蟒缎牌甲贫患啓才器观轻生重义寝绳遒美诠明穰穰垓垓人神共愤瑟踧授衣搜刮恬冲天王星调和退怯脱泥獮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