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衡鑑 ”。
亦作“ 衡鉴 ”。1.衡器和镜子。比喻准绳、楷模。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赏罚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则天下之轻重妍丑,从而乱焉。” 宋 司马光 《上宋侍读书》:“伏惟执事体纯明以立质,积学问以广德……诚荐绅之表的,后进之衡鑑也。”
(2).品评;鉴别。 宋 陆游 《南唐书·伍乔传》:“及覆考牓出, 乔 果为首, 洎 、 贞观 次之,时称主司精於衡鑑。”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二年戒饬场屋付叶翥已下御笔》:“惟赖卿辈协意悉心,精加衡鉴,网罗实才。” 明 李东阳 《送傅曰会还新喻二十韵》:“岁月供铅槧,交情识佩刀。文章吾所畏,衡鑑尔能逃。” 茅盾 《<新绿丛辑>旨趣》:“作者天南地北,既非相识,又无所谓好恶,倘有衡鉴失当,罪在我们的学力不够。”
“衡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衡鉴”由“衡”和“鉴”二字组成:
比喻义
指客观公正的标准或楷模,如范仲淹所言“赏罚者,天子之衡鉴也”,强调其作为统治者判断是非的准则。
动作义
表示对人事的品评与鉴别,如史书记载科举考试中“主司精于衡鉴”,即考官需精准评估考生才能。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衡鉴”既包含工具性的衡量标准,也蕴含动态的评判过程,强调客观性与借鉴意义。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南唐书》《四朝闻见录》等文献。
《衡鉴》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成语,它指的是用来比较、评估、判断和鉴别事物的准则、标准或方法。它源自古代的法律,用于判定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参考。
《衡鉴》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衣」和「酉」。其中,「衣」是上衣的意思,作为部首有2个笔画;「酉」是酒器,作为部首有7个笔画。
《衡鉴》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书·昌邑王传》:“凡为人臣子者,不得当圣人之道,而以其事亲愿为衡鉴。” 这句话意味着臣子不应该依据自己的私利而判断是非,应该以圣人之道为准则来评估事物。
在繁体字中,《衡鉴》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特别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有着不同于今天的书写形式。对于《衡鉴》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仍然保持一致。
1. 他总是以道义为衡鉴,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2. 作为一名领导者,你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为衡鉴进行决策。
3. 这幅画很好地体现了古代文化的衡鉴。
组词方面,与《衡鉴》相关的词汇有:
1. 衡量:用于评估、计算或比较事物。
2. 观察:详细、仔细地看待、观看某事物。
3. 教训:从历史经验或错误中得到的有益的教导。
近义词:审察、核对、评估
反义词:盲从、误判、执拗
比及弊句兵象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自胜菜子餐钱车技叱駡冲凝抽动达诂垫被點畫地掌柜厄陈法钵蹯踞愤兴敷蘂弓珧钩揣圜堵见性成佛静淑警衞金抢碗九坑救亡图存沮梪竣工靠山考生硁执馈酳擂槌瞭哨龙步眉南面北暮暗南瞿北杨牛粪怒发冲冠炮牺恰限乞寒胡起叩青气清响全力以赴睿赏三神洲神螭生发未燥树簇陶工体履偷幸问一答十祆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