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名。波罗蜜的一种。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櫓罟子,大如半升碗,諦视之,数十房攒聚成球,每房有缝。冬生青,至夏红,破其瓣,食之微甘。”
“橹罟子”一词有两种不同释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基本定义
橹罟子是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核果,属于波罗蜜的一种,又称“假菠萝”“野菠萝”。其果实由数十个小核果聚合成球状,成熟时呈红色,可食用,味微甘。
分布与药用
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南方地区。中医认为其性凉,归肾、脾、肝、胃经,具有补脾益血、行气止痛、化痰利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痢疾、胃痛、咳嗽、疝气等症。内服可煎汤或浸酒,外用可煎水洗患处。
引申含义
极少数资料提及“橹罟子”可比喻受压迫的弱势群体(如),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相关,需谨慎使用。
《橹罟子》是一个表示渔民在船上使用的一种工具的词语,通常用来指代一种类似于网子的渔具。橹罟子通常由渔民手工制作,用于捕捞鱼类等水生动物。
根据橹罟子的构字特点,可将其拆为以下部首:
橹(木字旁,植物部首)
罟(网字旁,网部首)
子(儿字旁,儿部首)
橹的笔画数为12画,罟的笔画数为13画,子的笔画数为3画。
《橹罟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在传统汉字中,该词的繁体写法为「櫓罟子」,其中的櫓为橹的繁体字,表示杆子或拖带船行进的工具。
古代汉字中对「橹罟子」的写法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字形与现代汉字基本保持一致。
1. 渔民们一起推动橹罟子,将丰富的渔获捕捉上来。
2. 渔船上的橹罟子需要经过细心编织和巧妙安放,才能提高捕鱼的效率。
组词:橹筏(用橹作为划动工具的筏子)、罟网(鱼网)、罟具(捕鱼工具)
近义词:拖网、捕鱼网
反义词:渔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