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橹罟子的意思、橹罟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橹罟子的解释

果名。波罗蜜的一种。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櫓罟子,大如半升碗,諦视之,数十房攒聚成球,每房有缝。冬生青,至夏红,破其瓣,食之微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橹罟子(lǔ gǔ zǐ),是汉语中对一种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植物果实的特定称谓,尤其在中国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及东南亚华人社区使用较多。其详细释义如下:

  1. 指代对象

    橹罟子特指露兜树科(Pandanaceae)露兜树属(Pandanus) 多种植物的聚合果。最常见的是露兜树(Pandanus tectorius) 的果实。这种果实外形独特,呈椭圆形或球形,由众多核果状小果聚合而成,表面有六角形的瘤状凸起,外观类似菠萝(凤梨),故在民间常被称为“假菠萝”、“野菠萝”或“林投果”(“林投”是露兜树在闽南语、台湾话中的称呼)。

  2. 名称由来(字义解析)

    • 橹罟 (lǔ gǔ):此名称源于方言(主要为粤语、闽南语等)的音译或古称。
      • “橹”原指划船的工具,在此可能与植物形态无关,而是音译成分。
      • “罟”原指渔网。有说法认为其果实表面凸起的瘤状结构(即宿存的花柱和柱头)排列规则,形似渔网(罟)的网格,故称“罟子”。“橹罟”合称,意指“形如网罟的果实”。
    • 子 (zǐ):在汉语中常用于表示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如“瓜子”、“松子”)。此处明确指代该植物的聚合果。
  3. 植物特征与用途

    • 形态:橹罟子成熟时呈橙红色或黄红色,由数十个木质化的小核果紧密聚合而成,每个小核果顶端有宿存的角状或乳头状突起(即退化花柱),这是其标志性特征。
    • 食用性:果实内部的小核果含有少量可食用的种仁,但肉质部分少,纤维多,口感粗糙,味微甜带涩。在民间,成熟果实有时被直接生食或煮食,更多是作为饥荒或野外生存时的应急食物。其嫩芽(芯)亦可食用。
    • 药用价值:在传统中医药和民间草药学中,橹罟子被认为具有止咳、清热、利尿、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痢疾、水肿等症。其根、叶也常入药。
    • 其他用途:露兜树的叶片纤维坚韧,常用于编织席子、篮子、帽子等手工艺品;其气生根发达,有固沙护堤的作用。
  4. 权威来源参考

    该词条的解释主要依据权威汉语辞书及植物学、本草学典籍:

    • 《汉语大词典》:作为收录汉语词汇最全面的历史性语文辞典,其对“橹罟子”的释义具有核心参考价值,明确其指露兜树的果实及名称来源。
    •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虽然未直接使用“橹罟子”之名,但其中记载的“橹罟”或相关别名(如“露兜”)及其药用价值的描述,是理解该植物传统应用的重要历史文献依据。
    • 《中国植物志》:由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纂,是植物分类和命名的国家标准参考,提供了“露兜树”及其果实的科学描述和分类信息,是“橹罟子”指代对象的生物学基础。
    • 地方中草药志/辞典(如《广东中药志》、《福建药物志》):详细记载了“橹罟子”在地方传统医药中的名称、形态、性味、功效及应用,体现了其实际使用价值。

“橹罟子”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汉语词汇,特指露兜树属植物的聚合果,尤指露兜树的果实。其名称“橹罟”可能源于方言音译及对其果实表面网状特征的描述,“子”表明其为果实。该果实外形似菠萝,可有限食用,并具有传统药用价值。其释义的权威性建立在《汉语大词典》的词条定义、《本草纲目》等古籍的记载、《中国植物志》的科学分类以及地方药物志的应用实践基础之上。

网络扩展解释

“橹罟子”一词有两种不同释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植物果实(主要含义)

基本定义
橹罟子是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核果,属于波罗蜜的一种,又称“假菠萝”“野菠萝”。其果实由数十个小核果聚合成球状,成熟时呈红色,可食用,味微甘。

分布与药用
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南方地区。中医认为其性凉,归肾、脾、肝、胃经,具有补脾益血、行气止痛、化痰利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痢疾、胃痛、咳嗽、疝气等症。内服可煎汤或浸酒,外用可煎水洗患处。

二、成语比喻(较少见)

引申含义
极少数资料提及“橹罟子”可比喻受压迫的弱势群体(如),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相关,需谨慎使用。

总结建议

别人正在浏览...

按下阿婉拜意绑解变侮伯舅茶粥打翻调斡顶花皮督车蠹书虫蛾罗贩贱卖贵梗阻勾迁犷横龟顾贵同孤征号筒话碴坏分子淮圻滑轮组化涂画帷惠然肯来洁腻静雅矜峻钧曲开展业务硜鄙锞子宽惠连隄两头虺禄饷迷断明天历木皮岭睦谊凝明农圃山崩地坼使费首尾共济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束身自爱姝子天魔外道提控拓荦罔已温汾婺剧相麻现况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