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屐齿的意思、屐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屐齿的解释

(1).屐底的齿。《晋书·王述传》:“鸡子圆转不止,便下牀以屐齿踏之,又不得。” 唐 独孤及 《山中春思》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羣不香。”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之二:“缘苔躡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清 赵翼 《哭王述庵侍郎》诗:“ 蒲褐山房 緑树阴,中有两人屐齿迹。”

(2).指足迹;游踪。 宋 张孝祥 《水龙吟·过浯溪》词:“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国初 常熟 多画师。有 黄鼎 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离奇俶诡,为古人屐齿所不到。”

(3).指履声,脚步声。 明 王世贞 《曾太学携酒见访作》诗:“花宫寂无事,屐齿破高眠。”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屐齿俄闻到 茂先 ,一坐倾靡再张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屐齿是古代木屐底部特有的凸起结构,最初为防滑设计的实用部件,后发展为兼具功能与审美的文化符号。《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木屐底部的齿状物”,其形制可分为前后两齿或通体密齿两种类型。这种装置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六朝时期因江南多雨的地理环境而广泛流行,成为士族阶层彰显身份的服饰配件。

从结构演变看,早期屐齿多采用硬木或竹片纵向嵌入屐底,高度约2-3厘米,既能阻隔泥水又便于行走。宋代《太平御览》记载“高齿之屐,可践霜雪”,说明其防滑功能适应不同季节需求。至唐代,随着制屐工艺的精进,出现雕花鎏金的装饰性屐齿,王公贵族常以象牙、玉石等珍贵材料制作,成为地位象征。

在文学意象层面,屐齿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中“屐齿印苍苔”的描绘,既写实记录文人雅士踏青场景,又暗喻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明代《天工开物》特别标注制屐工匠需“削齿如矩”的工艺标准,印证其在传统手工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屐齿”是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chǐ,主要有以下含义:

  1. 木屐底部的齿状结构
    指古代木屐底部凸起的齿状部分,用于防滑或增加稳定性。例如《世说新语》记载:“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唐代白居易《野行》中也有“沙干屐齿轻”的描述。

  2. 足迹或游踪
    引申为行走留下的痕迹或游历的踪迹。如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即以屐齿印比喻访客的足迹。

  3. 脚步声或履声
    因木屐行走时与地面接触发出声响,故也代指脚步声。明代王世贞《曾太学携酒见访作》有“屐齿破高眠”之句,即用此意。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班部抱痛闭厄拨弄不介财禄才巧察覈柴炭淳耀处势窜走邨居当御都蔗顿功耳绊反语肥头胖耳粉堵浮云共晶顾怀国脚河港核仁剪靛花阶品机耕队津迳近在咫尺技艺狼狈万状雷荚龙润浼止俛然迷藏明昏冥芒木画泥饮钤奴谦雅七略钦贵青祥穷人绮云任达不拘三废上官仪使气顺访僞朝微恙无拘无缚舞龙无偏无颇鲜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