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易·剥》:“剥牀以足,以灭下也。” 陈梦雷 浅述:“侵灭正道,自下而上也。”又:“剥牀以肤,切近灾也。” 陈梦雷 浅述:“阴祸已迫其身也。”后用“剥牀”称残害忠良或迫身之祸。 明 邵璨 《香囊记·赏雪》:“我和你虽隐居无预,恐有剥牀之灾,未免忧葵之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五两鹿皮,或买剥牀之痛。”
“剥牀”是一个源自《易经》的词汇,其含义随历史演变有所扩展,具体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
《易经》卦象中的原始含义
在《易经》剥卦(第二十三卦)的爻辞中,“剥牀”指床体被逐渐剥蚀的过程,象征灾祸从底层开始蔓延。例如:
后世引申的文学化含义
明清时期,“剥牀”被赋予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如:
需注意,部分现代解释(如“贪图享受不劳动”)可能为衍生义或误读,建议结合古籍原文理解其核心含义。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周易》原文及陈梦雷的注解。
《剥牀》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把床单或被子等物品从床上撕开或拿走的行为。
《剥牀》的部首是牛字旁,牛字旁的部首是牛,表示与牛有关的事物。剥牀的总笔画数是12画。
《剥牀》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是源自于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描写。繁体字则是「剝床」。
在古时候书写《剥牀》时,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写法。例如:「剥床」「剥槽」等。
1. 妈妈让我剥牀,洗好后晾在阳台上晒。
2. 他因为捣乱被老师罚站,还要剥牀三天。
剥皮、剥落、剥皮器
拆床、拆被
铺床、整理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