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装着虎头,拖着蛇尾。比喻为人诡诈,言行不一
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不是我节外生枝,囊里盛锥,谁著你夺人爱女,逞己风流,被咱都知。——《元曲选·李逵负荆》
(2) [top-heavy;fine start and poor finish]∶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抒情作品中的思想性往往虎头蛇尾
比喻做事起初声势浩大,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麵搬兴废,转背言词説是非,这厮狗行狼心,虎头蛇尾。”《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 安老爷 早打定了一个主意,无论拚着自己,淘乾心血,讲破唇皮,总要把这姑娘成全到安富尊荣,称心如意,总算这桩事作得不落虎头蛇尾。”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那篇文章,因为不能一直写下去,又难以逞心而谈,真弄得虎头蛇尾,开初原想大发议论,但几天以后,竟急急的结束了。”
“虎头蛇尾”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形容事物起始声势浩大但结尾草率无力,比喻做事缺乏持久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该词属于贬义色彩,特指“开始时劲头很大,到后来劲头越来越小”的现象。
从构词法分析,“虎头”与“蛇尾”形成强烈对比:虎象征勇猛威严,蛇尾则暗示细小软弱。这种动物意象组合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康进之《李逵负荆》中“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的表述,明代《水浒传》亦有“虎头鼠尾”的异体用法。
语言学研究表明,该成语在当代语用中呈现三种典型特征:①多用于评价工作或项目的执行过程(如“工程规划虎头蛇尾导致烂尾”);②可描述文学作品的叙事缺陷(如“小说开篇惊艳却虎头蛇尾”);③常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劝诫用语(如“做事切忌虎头蛇尾”)。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成语大词典》特别指出,该成语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与“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等近义词混淆。
权威典籍中,《朱子语类》卷二十九记载的“今既要理会,也须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虎头蛇尾”是最早的书面例证,印证了该成语在宋代已具雏形。清代李渔《怜香伴·僦居》中“画虎头还须画虎尾”的表述,则反向强化了成语的警示意味。
“虎头蛇尾”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字面指“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做事开始时声势浩大,后来劲头减弱,最终草草收场,形容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的行为。部分语境中也引申为言行不一或表面和善、内心狡诈。
近义词 | 反义词 |
---|---|
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 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
雷声大雨点小 | 始终如一 |
该成语以生动的动物形态对比,揭示了缺乏持续努力的问题,提醒人们做事需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
哀毁瘠立北阜奔流罢民卜算子参数尝醪陈器催芽淡淡胆气大庭洞豁顿顇厄滞放夜吠声赗赙丰赡风月无涯拂然高藻狗东西寒槮汗塌很恶候雁哗沸皇虑戛戛截然唧唧咕咕寂静骏伟窥筩邻和埋掩悯切柰河前科浅闻小见磬人泉鱼饶野煽摇沙篆是么爽号庶国硕宿粟错谈年推察推逐汙七八糟屋乌推爱无语仙流衔珠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