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我伲的意思、我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我伲的解释

亦作“ 我妮 ”。方言。我们。《革命民歌集·天不怕地不怕》:“老虎凳,绞刑架,我伲咬紧钢牙。”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二)》:“我天天看我家的猫,呵,它的神态变化可多啦!为啥我妮绣出来的格呆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我伲"是汉语方言中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其含义与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释义

"我伲"在吴语区(尤以上海、苏州、无锡等地为代表)中相当于普通话的"我们",用于指代说话者一方(包括或不包括听话者需根据语境判断)。该词由单数代词"我"与复数标记"伲"组合而成,体现吴语人称代词系统的构词特点。例如:

"我伲明朝一道去公园白相。"(我们明天一起去公园玩。)

二、词源与方言属性

  1. "伲"的本字考据

    学界普遍认为"伲"是吴语特有的复数词缀,其本字可能为"尔侬"(尔侬→侬→伲)的合音演变,或与古吴语"侬"(人)相关。这一形式区别于北方官话的"们",彰显了吴语的历史层次特征 。

  2. 地域分布

    据方言调查,"我伲"主要通行于:

    • 上海全境及周边嘉定、宝山等地
    • 苏州城区及吴江、常熟等北部区域
    • 无锡、常州部分老派方言区

      而在宁波、绍兴等南部吴语区则多用"阿拉"或"我拉" 。

三、语法功能与文化内涵

  1. 排他性与包含性

    "我伲"在对话中通常具有排他性(排除听话者),若需包含听话者则用"伲"(如苏州话)或"阿拉"(上海新派)。例如:

    上海老派:我伲(我们,不含对方) vs. 伲(咱们,含对方)

  2. 社群认同标记

    作为吴语核心区的地域符号,"我伲"在沪剧、评弹等地方艺术中高频出现,承载集体身份认同。例如沪剧唱词:

    "我伲上海人,做事体最讲信誉。"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第1卷 P.387:

    "我伲:吴语。①我们。上海:~工人有力量。②咱们。苏州:~两家头一道去。"

  2.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苏州分卷" P.214:

    "伲[ŋəu⁵² ni³¹]:我们(排除式)。'我伲'为强调式,今多简作'伲'。"

五、语言演变现状

受普通话影响,上海年轻群体逐渐转向使用"阿拉"(原为宁波方言词),但"我伲"仍在郊区及老年群体中保持活力。苏州城区则保留"伲"作为常用形式,成为方言韧性的典型例证 。


主要参考资料

  1. 许宝华, 宫田一郎 主编.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2. 李荣 主编.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卷及分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 钱乃荣. 《上海语言发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苏州市志·方言卷》.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网络扩展解释

“我伲”是汉语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2. 词源与结构

3. 使用特点

4. 相关扩展

提示:若需具体方言发音或例句,可参考地方志或吴语研究资料进一步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哀鸿阿姥班马暴虎冯河保宁裁锦抽厘传家宝毳客村原黨序对抗方伯風波平地甘泽格鲁吉亚人耕植棺盖古楼子故秩汉室皇恐贾桂简用焦烂謯娽缉和尽只考合雷斧列巴圈洌气龙汉陋圃马屁鸣簧木楼捺鉢柰久秋风落叶软木画乳酸菌扫地以尽上海上行下效山寮神车省地时晷损怀笋蒲素帷摊徵疼痒土地讬迹唾取箨笋蜼螭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