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 主的行营。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宋 王易 《重编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辽史·营卫志中》:“ 辽国 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嵗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辽诗纪事·懿德皇后》引《回心院》诗注:“君臣尚猎,故有四时捺鉢。”
“捺鉢”是契丹语中的词汇,原意为“行在”,即帝王出行时的居所或临时驻扎地,特指辽代君主在不同季节迁移的行营。以下是详细解释:
含义与背景
根据宋代文献记载(如庞元英《文昌杂录》),辽国君主因游牧习俗,会“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资源迁移行营,这种移动的居所被称为“捺鉢”。《辽史·营卫志》进一步说明,捺鉢是辽主四季巡守的固定制度,体现了辽国结合游牧与中原治理的特点。
发音与构成
“捺鉢”拼音为nà bō,属于音译词,其中“捺”仅表音,无实际汉字本义关联。
文献与近义词
在汉语中,“捺鉢”对应“行在”(帝王临时驻留地),如宋王易《重编燕北录》提到“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该词反映了辽代政治与文化特色,是研究契丹历史的重要术语。
扩展知识:辽国“四时捺鉢”制度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分别以捕鹅、避暑、猎鹿、御寒为主要活动,兼具行政与游牧功能。
捺鉢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捺”和“鉢”两个字组成。
“捺”的部首是手,总笔画为十一画;“鉢”的部首是金,总笔画为十七画。
捺鉢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捺原本是佛教语言中的一个词语,意为用手拍打别人的头部或背部以表示尊敬。而鉢则是指佛教中用来盛放供品的容器。这个词后来引申为日常用语,意为给予别人尊敬或敬重的行为,也可以指尊重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捺鉢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捺鉢」。
捺鉢这个词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拏鉢」。
1. 他对老师的意见表示捺鉢。
2. 在家庭中,捺鉢是一种重要的美德。
捺鉢的相关组词有:捺手捺脚、捺脚、捺脚子等。
捺鉢的近义词包括:尊敬、尊重、恭敬等。
捺鉢的反义词可以是:不尊重、不敬重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