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捺鉢的意思、捺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捺鉢的解释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 主的行营。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宋 王易 《重编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辽史·营卫志中》:“ 辽国 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嵗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辽诗纪事·懿德皇后》《回心院》诗注:“君臣尚猎,故有四时捺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捺鉢(nà bō)是辽代契丹语词汇的音译,特指辽朝皇帝随季节迁徙的移动行营或行宫,是辽代政治制度与游牧习俗结合的核心体现。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捺鉢”直译为“行在”或“行营”,指辽帝离开都城后的临时居所。契丹族保持游牧传统,皇帝四季迁徙处理政务,捺鉢成为实际政治中心。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352页“捺鉢”条。

  2. 制度内涵

    辽代实行“四时捺鉢”制度:

    • 春捺鉢:于长春州(今吉林乾安)捕鱼猎雁,举行头鱼宴、头鹅宴;
    • 夏捺鉢:在永安山或炭山避暑议政;
    • 秋捺鉢:于庆州伏虎林射鹿练兵;
    • 冬捺鉢:在永州广平淀避寒,接见宋朝使臣。

      来源:傅乐焕《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第四章“四时捺鉢考”。

二、词源与结构

三、历史权威文献佐证

《辽史·营卫志》明确记载:

“辽国尽有大漠……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

来源:脱脱等《辽史》卷三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参考文献

  1. 傅乐焕. 辽史丛考. 中华书局, 1984.
  2. 刘浦江. 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 中华书局, 2008.
  3.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4. 脱脱等. 辽史. 中华书局点校本, 1974.

网络扩展解释

“捺鉢”是契丹语中的词汇,原意为“行在”,即帝王出行时的居所或临时驻扎地,特指辽代君主在不同季节迁移的行营。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含义与背景
    根据宋代文献记载(如庞元英《文昌杂录》),辽国君主因游牧习俗,会“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资源迁移行营,这种移动的居所被称为“捺鉢”。《辽史·营卫志》进一步说明,捺鉢是辽主四季巡守的固定制度,体现了辽国结合游牧与中原治理的特点。

  2. 发音与构成
    “捺鉢”拼音为nà bō,属于音译词,其中“捺”仅表音,无实际汉字本义关联。

  3. 文献与近义词
    在汉语中,“捺鉢”对应“行在”(帝王临时驻留地),如宋王易《重编燕北录》提到“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该词反映了辽代政治与文化特色,是研究契丹历史的重要术语。

扩展知识:辽国“四时捺鉢”制度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分别以捕鹅、避暑、猎鹿、御寒为主要活动,兼具行政与游牧功能。

别人正在浏览...

比户跸声猜谜册錣拆借谗疾朝光除害兴利貙貚澹生堂倒吊大起大落大恉点滴地质时代奋戈氛霾副浄皋契勾甲憨谬后儿惶愕荒淫降拜角出脚丫静意沮薄峻论居人举世闻名开路神考徵轑饭羸薾灵慧龙孽毛褥杪头蜜煎煎谬妄南正你门飘姚披裘带索千切七宝花七次量衣一次裁七行俱下轻螺乞士奇谭身榦探借天望微忱文章星斗小字辈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