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传说中雷神用以发霹雳的工具。其形如斧,故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雷州 人﹞有收得雷斧、雷墨者,以为禁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雷斧研铭》:“余经 霅川 ,偶得数雷斧於耕夫。” 宋 苏轼 《次韵滕大夫·雪浪石》:“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王十朋 集注:“ 陈藏器 《本草》云:‘霹靂鉞,伺候震处,掘地三尺得之,其形非一,亦有似斧刃者。’”
(2).形容器物制作精巧,非人工所能为。 明 宋濂 《滩哥石砚歌》:“鬼工雷斧琢削古,天光电影生新容。”
(3).谓雷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时 八里庄 三官庙 ,有雷击蝎虎一事, 安 问以物久通灵,多婴雷斧,岂长生亦造物所忌乎。”
雷斧
释义
“雷斧”指古代传说中雷神所用的斧状神器,亦指雷击后地表出现的楔形石器(实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楔等工具)。古人因不明其成因,误认为是雷雨时从天而降的神物,故称“雷斧”。此词承载了先民对自然现象的原始崇拜与误解。
文化内涵
学术考据
权威参考
“雷斧”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雷神的工具
传说中雷神用于发出霹雳的斧形工具,常被古人视为天降神物。例如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雷州人曾收集到雷斧、雷墨,视作珍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自己捡到过类似器物,引发对雷神传说的探讨。
形容器物精巧
用于赞叹物品制作工艺精妙,似非人力所能及。如明代宋濂在诗中用“鬼工雷斧”形容石砚的鬼斧神工,苏轼亦以“天工不见雷斧痕”赞美自然造化的完美。
雷击现象
指雷电劈击的自然现象。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雷击蝎虎事件,并引发对“物久通灵多婴雷斧”的讨论。
“雷斧”一词融合了神话想象、工艺赞叹与自然现象,反映了古人对雷电的敬畏和解释。其文化内涵从工具崇拜延伸到艺术审美,甚至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如沈括的记载)。
白居易百流败仗保真八抬大轿便捷成绪尘间魑祟赤髭白足冲阸唇敝舌腐楚竹村父老啖啮道根道同契合登献洞敞对酌封圻海沟海河和缠横蔑鸿稀鳞绝花洞子皇皇建明憍婬惊动鯨吞蠶食讥言绝长继短嗑口溃亡昆后羸身门橹配发棚井凭龟潜客迁易巧额倾银铺气穴日华日轮冗赋耎梯伸述诗义寿客睡债四面出击同天涂附瀇滉巷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