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託跡 ”。寄托形迹;寄身。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託迹 黄 老 ,辞世却粒。”一本作“ 託跡 ”。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託跡同 吴 燕,依仁似 越 禽。” 宋 苏轼 《与蔡景繁书》:“自闻车马出使,私幸得託迹部中,欲少布区区。” 明 陈子龙 《送杨伯祥还豫章》诗:“君归读书云壑里,託跡何须混鹿豕。” 清 汪懋麟 《<净业堂诗>序》:“君少负才气,不遇於时,託迹於小官。”
见“ 託迹 ”。
“讬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基本解释
指通过寄托形迹或隐去真实身份来达到某种状态,常与归隐、避世等行为相关。例如: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学中,描述文人隐士通过特定方式(如修道、迁徙)实现精神或身体的归隐。清代汪懋麟的《净业堂诗序》提到“託迹於小官”,则进一步扩展为在平凡职位中寄托志向。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该词亦可理解为:
字面拆分
应用范围
适用于描述刑侦、学术研究等需要逻辑推理的场景,例如破解谜题或分析复杂事件时“讬迹”的过程。
实际语境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古典文学多指向“寄托形迹”,而现代用法可能偏向“追踪痕迹”。若涉及学术引用,建议优先参考权威词典释义,并注意文献年代差异。
讬迹(tuō j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寻找、寻觅。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追寻某个目标或追溯某个事物的过程。
讬迹这个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讠(讧旁)和自部。它们的笔画顺序分别是5画和7画。
讬迹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讬迹是由“讠”和“错”两个字合并而成,因为“错”可以表示寻找、追索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讬迹是出自《论语·子罕》:“抑而鼓之,察其德焉,伐其短焉。”其中的“察其德焉”可以理解为寻找谁的美德。繁体字“託跡”是讬迹在繁体字中的写法。
在古代,讬迹这个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它通常是以象形为基础进行书写。其中,“讬”字的字形由两个部分构成,上面是“讠”,下面是“果”。而“迹”字的字形则由“辶”和“卩”两个部分组成。
1. 他长时间在山林里讬迹寻找那只失踪的猫咪。
2. 我们要讬迹寻找曾经存在的文明痕迹。
3. 他在博物馆里讬迹,寻找能够解释这幅画作的线索。
组词:追迹、寻访、查找等。
近义词:寻觅、寻找、徘徊等。
反义词:放弃、忽略、忘却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