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悲鸣的鸿雁。 南朝 宋 谢惠连 《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诗:“哀鸿鸣沙渚,悲猨响山椒。”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诗:“哀鸿鸣清耳,宿雾褰高旻。” 清 孙枝蔚 《泊舟毘陵触目有述》诗:“傍晚朔风急,哀鸿断几行。”
(2).《诗·小雅·鸿雁》:“鸿鴈于飞,哀鸣嗸嗸。”《序》云:“《鸿鴈》,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后以“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人们。 清 洪昇 《长生殿·收京》:“流离百室,哀鸿满路悲戚。”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胡卢依样君休问,中泽哀鸿血未枯。”
"哀鸿"是汉语中的古典文学意象,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一为自然物象,二为社会隐喻。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最初指代悲鸣的鸿雁,源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记载。鸿雁作为候鸟,迁徙时的鸣叫声凄切,古人由此联想到离散群体的悲苦境遇。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哀鸿"逐渐成为流离失所者的代称。《辞源》指出该词自唐代起被赋予社会属性,如白居易《秦中吟》中"哀鸿鸣清耳,宿雾霁天空"的表述,既保留自然意象,又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这种双关用法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中达到艺术高峰,通过鸿雁的生存状态映射战乱时期百姓的流徙命运。
现代汉语体系中,"哀鸿"主要作为构词语素存在。《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当代用法集中于"哀鸿遍野"这一成语,特指大规模灾祸导致民众普遍陷入苦难的社会景象。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强调,该词组的语义重心已从具体禽鸟完全转向抽象的社会群体,成为汉语修辞中"以物喻人"的典型范例。
“哀鸿”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哀鸿”字面指悲鸣的鸿雁。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描写大雁飞行时凄凉的叫声。
后比喻流离失所、处境凄惨的灾民。例如清代洪升《长生殿》中“哀鸿满路悲戚”,即用“哀鸿”代指受难的百姓。
常见于成语“哀鸿遍野”,形容天灾人祸中遍地灾民的惨状。如《睢沐二邑秋灾情形疏》记载“哀鸿遍野,硕鼠兴歌”,展现灾荒时的社会景象。
现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叙述,如“金融危机后,行业哀鸿遍野”,比喻大规模困境中的群体。
罢官摆班傍人门户悲恼别风淮雨策源地承包商愁霜出帐戴名世代数函数殚谋戮力打夜胡磴路定武兰亭逗嘴放筯俸薪奋効佛光袴缚扎改修革剗瓜战古都寒毡和鼓柬寄积勚决败刻手鳞萃苓耳沦碎逻兵梅簪谋财拈敠宁馨凝雨弄璋之喜汽炉轻繇薄赋钦派冗词赘句软披披入次丧钟三尸升涨十三篇赎生汤团陶气桃殳贴脸统军推尽稳身五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