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方伯的意思、方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方伯的解释

殷 周 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 汉 以来之刺史, 唐 之采访使、观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称“方伯”。《礼记·王制》:“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史记·周本纪》:“ 周 室衰微,诸侯彊并弱, 齐 、 楚 、 秦 、 晋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郑司农 曰:“长诸侯为方伯。”《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 唐 韩愈 《送许使君刺郢州序》:“ 于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荐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访使,旋升方伯,改授 云南 巡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方伯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称谓,其含义随历史演变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辞源》的解释,该词最早见于周代,指代“一方诸侯之长”,即统领多个诸侯国的地区行政长官。例如《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表明其管辖范围广袤,承担着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管理职能。

至秦汉时期,方伯逐渐转化为刺史、州牧的别称,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其职能涵盖监察与军政。明清两代则演变为对布政使、巡抚等封疆大吏的雅称,《明史·职官志》明确将巡抚职责描述为“安抚军民,修明政事”,显示出方伯在地方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词源学角度,“方”取“四方”之意,“伯”原为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二字组合既体现地理统辖范围,又包含等级权威属性。该称谓在《诗经》《尚书》等典籍中多次出现,如《诗经·小雅》有“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的记载,印证其作为中央政权地方代理人的历史定位。

网络扩展解释

“方伯”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称谓,其含义随历史演变而扩展,具体解释如下:

一、起源与基本定义

“方伯”最早见于西周时期,原指一方诸侯之长,代表周天子管理分封区域。这一制度源于《礼记·王制》记载的“千里之外设方伯”,是周代分封体系下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延伸。

二、职能演变

  1. 周代:方伯由王室功臣或宗亲担任,负责镇抚诸侯国,维护地方稳定。
  2. 春秋战国:周室衰微后,方伯逐渐演变为霸主代称(如齐桓公、晋文公),形成“方伯政治”。
  3. 汉至明清:成为地方高级官职的泛称,包括:
    • 汉代:刺史(监察州郡)
    • 唐代:采访使、观察使(掌管民政)
    • 明清: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与人事)

三、历史意义

方伯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动态平衡。早期作为分封制的补充,后期演变为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治理模式,对历代行政区划和官僚体系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四、文献例证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记载与历代官职变迁,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汉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氨基酸安隐傲很白眉赤眼报捷布覆不进则退憯痌昌图嘲哂成眠撜溺纯风寸缕蹈儛蹈扬嫡配敌王所忾顿足反听分心挂腹扞御共患难怪异广庭韩昌黎圜陈惶怛会章诙謿讲物匠意剑南诗稿僥祸箕踵劳役离南论点躶軆鲈豸马骨孟婆暮鹨嫩草腻糊盘固蛇足石孽矢如雨下师子国守边书功竹帛司空见惯送年盘松针通商口岸外形文房相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