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敬重。《礼记·大学》:“﹝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旧唐书·辅公祏传》:“初, 伏威 与 公祏 少相爱狎, 公祏 年长, 伏威 每兄事之,军中咸呼为伯,畏敬与 伏威 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 静子 慧骨天生,一时无两,寧不令人畏敬?”
“畏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对人或事物既心存敬畏又怀有敬重的情感,常用于表达对权威、德行或崇高事物的尊重。例如《礼记·大学》中提到“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体现了对值得尊敬之人的态度。
日语中“畏敬”(いけい)同样表示敬畏与尊敬,常见于描述对伟人或神圣事物的情感,如「畏敬の念をおさえがたい」(不禁肃然起敬)。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礼记》《旧唐书》等典籍。
《畏敬》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对于有权势或威严的人或事物心存敬畏和恐惧的情感。
《畏敬》的部首是一部字,它的左边是一点,右边是口。它总共由11个笔画组成。
《畏敬》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原本是由两个单独的字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畏”和“敬”。后来逐渐被人们用作一个词语,表达对于高高在上、有权力和威严的人或事物的敬畏之情。
《畏敬》在繁体中文字中的写法是「畏敬」。
古代汉字的写法较为复杂,相较于现代简化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古时候《畏敬》的写法可能在字形的结构上有所变化。
1. 在他看来,对父母要怀有畏敬之心。
2. 学校的校长深受学生们的畏敬和敬爱。
3. 她对于权威人物都抱有一种畏敬的态度。
无畏、恐惧、崇敬、尊敬、恭敬
敬畏、敬重、敬仰
轻视、蔑视、不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