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敬重。《禮記·大學》:“﹝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舊唐書·輔公祏傳》:“初, 伏威 與 公祏 少相愛狎, 公祏 年長, 伏威 每兄事之,軍中鹹呼為伯,畏敬與 伏威 等。”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五章:“ 靜子 慧骨天生,一時無兩,寧不令人畏敬?”
“畏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對人或事物既心存敬畏又懷有敬重的情感,常用于表達對權威、德行或崇高事物的尊重。例如《禮記·大學》中提到“之其所畏敬而辟焉”,體現了對值得尊敬之人的态度。
日語中“畏敬”(いけい)同樣表示敬畏與尊敬,常見于描述對偉人或神聖事物的情感,如「畏敬の念をおさえがたい」(不禁肅然起敬)。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禮記》《舊唐書》等典籍。
《畏敬》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于有權勢或威嚴的人或事物心存敬畏和恐懼的情感。
《畏敬》的部首是一部字,它的左邊是一點,右邊是口。它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
《畏敬》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原本是由兩個單獨的字組成的,它們分别是“畏”和“敬”。後來逐漸被人們用作一個詞語,表達對于高高在上、有權力和威嚴的人或事物的敬畏之情。
《畏敬》在繁體中文字中的寫法是「畏敬」。
古代漢字的寫法較為複雜,相較于現代簡化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畏敬》的寫法可能在字形的結構上有所變化。
1. 在他看來,對父母要懷有畏敬之心。
2. 學校的校長深受學生們的畏敬和敬愛。
3. 她對于權威人物都抱有一種畏敬的态度。
無畏、恐懼、崇敬、尊敬、恭敬
敬畏、敬重、敬仰
輕視、蔑視、不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