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rince's descendant]∶王爵的子孙
(2) [young man]∶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
王孙公子
(1).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 楚 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 启 之愿也。”《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夫之 通释:“王孙,隐士也。 秦 汉 以上,士皆王侯之裔,故称王孙。” 唐 杜甫 《哀王孙》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王孙綺席倒金尊,美女红炉添兽炭。”
(2).旧时对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司马贞 索隐引 刘德 曰:“ 秦 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文选·左思<蜀都赋>》:“有 西蜀 公子者,言於 东吴 王孙。” 李善 注引 张华 《博物志》:“王孙、公子,皆相推敬之辞。” 宋 苏轼 《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诗:“应为王孙朝上国,珠幢玉节与排衙。”
(3).人名。指 卓王孙 。 汉 临邛 人,家巨富。《文选·左思<蜀都赋>》:“若夫 王孙 之属, 郤公 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 刘逵 注:“ 王孙 , 卓王孙 也。”
(4).人名。指 汉 杨王孙 。 宋 苏轼 《赠章默》诗:“难从 王孙 裸,未忍 夏后 堲。” 李厚 注:“ 前汉 杨王孙 ,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5).植物名。黄孙的别名。
(6).植物名。黄芪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耆》。
(7).猴的别称。 汉 王延寿 《王孙赋》:“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 唐 柳宗元 《憎王孙文》:“猨、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 蒋之翘 辑注:“王孙,猴也,状似愁胡。” 清 钱谦益 《徐霞客传》:“﹝ 霞客 ﹞以山魅、木客、王孙、玃父为伴侣。”
(8).蟋蟀的别名。《周礼·考工记·梓人》“以注鸣者” 孔颖达 疏引《方言》:“﹝精列﹞ 楚 谓之蟋蟀,或谓之蛬; 南楚 之间,或谓之王孙。”按,《方言》“王”作“蚟”。
(9).复姓。 汉 代有 王孙皓 、 王孙卿 、 王孙庆 。
王孙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核心义项:
指帝王、诸侯或显贵家族的子孙后代,属身份象征词。
例证:
《汉语大词典》收录《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楚国"之句,其中"王孙"即楚国王室后裔。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漂母称韩信"王孙"(参见《史记》卷九十二),反映其虽落魄仍具贵族气质的社会认知。
特指黄芪(豆科草本)与杜鹃花(别名"王孙草"),源于古代医籍记载。
本草学依据:
《本草纲目·草部》明确记载:"黄芪,一名王孙",李时珍释其名为"王者之孙"的隐喻(参见《本草纲目》卷十二)。
唐代王维《送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中的"王孙草",后世注家多指杜鹃属植物(《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王孙”一词的含义较为丰富,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解释,以下是综合梳理:
贵族子孙
最初指帝王的子孙或后裔,后泛指贵族子弟。例如《左传》中“王孙若安靖楚国”即指王室后代。
引申为对青年男子的尊称,类似“公子”,如古诗中“王孙公子”形容贵族青年。
姓氏来源
周代周王的后代以“王孙”为氏,后逐渐简化为“王”或“孙”姓,如今已罕见。
隐士或游子
在诗词中常代指漂泊在外的游子或隐士。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王孙自可留”,以“王孙”自喻归隐山林的意愿。
情感寄托
西汉起,“王孙”逐渐脱离贵族标签,成为诗人表达对友人或自身境遇感慨的意象,如“送别王孙”等诗句。
动植物别称
历史人物
汉代有韩嫣字“王孙”,卓王孙等历史人物,可见其作为姓名的使用。
“王孙”既可指具体身份(贵族后代、姓氏),也可作为文学意象(游子、隐士),需结合语境灵活理解。例如古诗中多为象征性表达,而历史文献则侧重实际含义。
安不忘危白身本自冰大坂承明庐串珠处士寸碧荡攘大术东林寺根牙宫主构陷拐湾闺台裹尸盍簪鸿风吼鸣环拜徨徨回祝憍慢胶折奇数绢素郡府砍头阃室阔解酷儒廊宇雷音瞭望台留美流盼龙堆马子娘子淜洪欺蔽确切不移三癸亭晌午大错绳矩生盘子生油省油灯时术士雄四屋素纰讨口挑担子退心危几祥蓂先老斜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