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盍戠 ”。1.《易·豫》:“勿疑,朋盍簪。” 王弼 注:“盍,合也;簪,疾也。” 陆德明 释文:“簪, 虞 作戠。戠,丛合也。” 孔颖达 疏:“羣朋合聚而疾来也。”后以指士人聚会。 唐 杜甫 《杜位宅守岁》诗:“盍簪喧櫪马,列炬散林鸦。” 清 赵翼 《题北溪谦斋蓉湖三寿图》诗:“盍簪非一姓,佳话已炙膾。” 章炳麟 《钱唐吊龚魏二生赋》:“歧童角以説经兮,古今不可乎盍戠。”
(2).指朋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诗龛》:“家筑诗龕三间,凡所投赠诗句,皆悬龕中,以誌盍簪之谊。”
“盍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é zā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义分解
核心含义
该词最初指士人聚会,后衍生出代指朋友的用法。
出自《周易·豫卦》:“勿疑,朋盍簪。”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诗文用例,可参考《周易》注疏及杜甫、赵翼等诗人的作品集。
《盍簪》(音hé zān)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代佩戴在头发上的装饰品,如发簪或发饰。
《盍簪》由“皿”和“簪”两个部首组成。
“皿”部表示与器皿相关,为第108个部首,由5个笔画组成。
“簪”部表示与簪子相关,为第118个部首,由9个笔画组成。
《盍簪》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描述。在古代,女性常佩戴各式各样的发饰,发簪就是其中一种。由于发饰的种类繁多,后来将它们统称为“盍簪”。
用繁体字书写《盍簪》为「盍簪」。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古时候写作「盍簪」。
1. 她把一朵鲜花插在盍簪上,显得更加娴静优雅。
2. 她细心挑选了一支镶有珍珠的盍簪。
组词:盍簪染、盍簪花饰、盍簪梳妆、盍簪发饰。
近义词:发簪、发饰。
反义词:发带、发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