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绳榘 ”。墨绳与矩尺。比喻规矩、标准。《新唐书·后妃传下·德宗贤妃韦氏》:“﹝ 韦氏 ﹞性敏淑,言动皆有绳矩,帝宠重之,后宫莫不师其行。”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论张长史书》:“始观张 旭所 书《千字文》……虽左驰右騖,而不离绳矩之内。”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证学》:“先生时兢兢步趋,不踰绳矩。”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陆公行状》:“其为人冲澹沉默,动必绳榘,不为声利所移易。”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故其材之成,则足以辅世长民,其次亦循循绳矩。” 章炳麟 《訄书·尊史》:“夫整齐世繫,分北宗望,成而观之,无瑰特,察诸子所説与箸于《楚辞》、《山海经》者,后先凌杂,派别挠乱,然后知此其为绳榘也。”
绳矩是汉语中表示规范、准则的复合词,由“绳”与“矩”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以下从不同角度解析其含义:
字义溯源
“绳”本指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如《说文解字》释“绳”为“索也”,象征正直与约束;“矩”原指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礼记·大学》载“矩,所以为方也”,后衍生为法度、规则。二者结合后,词义强调对行为或思想的严格规范。
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绳矩”指“规矩;法度”,常用于描述道德或礼法层面的约束,例如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中“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体现以绳矩为用人准则。
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中国古代“礼法并重”的思想,如《礼记·经解》云“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将绳矩类比治国理政的核心标准,凸显其社会权威性。
现代应用
当代语境中,“绳矩”多用于强调制度约束力,例如法律条文、行业规范等,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定义为“言行所依据的标准或原则”。
“绳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义:指墨绳(用于画直线的工具)与矩尺(测量直角的工具)。
比喻义:引申为规矩、标准,特指行为或事物需要遵循的规范。例如《新唐书》记载韦氏“言动皆有绳矩”,即言行都符合礼法标准。
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文学评论中,形容人品行端正或艺术作品兼具自由与法度。例如:“他的设计创新而不失绳矩。”(可参考、6中的诗文用例)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新唐书》、宋代书法理论等历史文献,如需具体古籍原文,可查阅相关典籍。
白衣相八蛮鹎鴂猋发笔伐口诛长笑长延趁脚吹牛拍马丹穴顶疮恶惮贩海非写实主义芬芳馥郁風令焚骨扬灰服具负涂概尚赶闹子高贤岣嵝寒浸浸和居横亡弘恕华辀驾乌鹊节限尽足九纲考黜狼烟四起燎竹陵辱驎角留牍论辞蛮声靡达明俊穆清派饭批风抹月铅锋巧不可阶七方青云友穷悴七张八嘴实拍顺时随俗四田屯阨土制下层林嫺都晓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