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不忘危的意思、安不忘危的详细解释
安不忘危的解释
处在平安的环境,要经常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危险。《易·繫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因於搜狩,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宋 范仲淹 《论西京事宜札子》:“先王修德以服远人,然安不忘危,故不敢去兵。”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中:“安不忘危,是在先几之士;盗亦有道,当知前事之师。”
词语分解
- 安的解释 安 ā 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
- 危的解释 危 ē 不安全:危险。危殆。危言(a.故意说吓人的话;b.直言)。危难(刵 )。危如累(噄 )卵。 损害:危害。危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使人惊奇的:危言耸听。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
专业解析
“安不忘危”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指在安定的环境中不忘记潜在的危险或隐患。该成语由“安”与“危”两个对立概念构成,通过“不忘”连接,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
字面解析
- “安”指安定、平安的状态,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静也”,引申为生活稳定无虞。
- “危”表示危险、危机,《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不安全;有倾覆之险”。
- “不忘”强调对潜在风险的持续警惕,体现主动预防的思维。
-
引申内涵
这一成语常用于治国、修身、处世等领域。例如《贞观政要》中唐太宗以“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告诫群臣,体现治国者需未雨绸缪。现代语境中,亦可指个人在顺境中保持清醒,避免因懈怠导致失败。
-
语法与用法
属中性成语,多作谓语或定语。如:“企业发展需安不忘危,方能应对市场变化。”其近义词包括“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反义词为“高枕无忧”“麻痹大意”。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周易》古籍原文(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安不忘危”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在平安的环境中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强调时刻保持警惕。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ān bù wàng wēi
- 结构:主谓式,联合结构,中性词。
- 字面含义:
- 安:平安、安定;
- 危:危险、危难。
- 核心: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记载:
《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 历史应用:
-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强调“安不忘危”,加强军事和政治改革以巩固政权。
-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用此成语形容角色在顺境中仍保持谨慎。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处安思危。
- 反义词:高枕无忧、麻痹大意、乐不思蜀。
用法与例句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用于警示或劝诫。
- 例句:
- “即使在和平年代,我们也要安不忘危,加强国防建设。”。
- “企业管理者需安不忘危,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应用
此成语常用于政治、军事、企业管理等领域,强调未雨绸缪的智慧。例如:
- 国家治理:唐太宗以“安不忘危”理念开创贞观之治。
- 个人修养:提醒人们顺境中保持谦逊,避免乐极生悲。
“安不忘危”不仅是古人的处世哲学,也是现代人应对复杂环境的生存智慧。其核心在于通过预见性和主动性化解潜在危机,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深刻的忧患意识。
别人正在浏览...
包机抱节君毕业会考谌摰冲涤辍食打筋斗弹责帝韶胴胴硐砂耳根凡形芬烈公南蛊坏龟蒙好闻鸿源侯伏侯皇繇会归秽匿极步即此僚介廖井灵材领恶论题落市鹿囿面红缪数木客鬼念词砰击千门琼篇散茶讪毁时臣十二辰虫石灰吟噬犬十相俱足水婔束马县车四纷五落胎食蹄洼投金退师兔纤袜线吴练仙长闲伺胁从斜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