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枉夺的意思、枉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枉夺的解释

侵凌夺取。《后汉书·窦宪传》:“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枉夺"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不正当、违背公理或法律的手段强行夺取他人的权益或财物。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拆解与核心释义

  1. 枉:

    本义为弯曲、不直,引申为歪曲、违背正道(如“枉法”),或徒然、白白地(如“枉费”)。此处取“违背正道”义,强调行为的不正当性。

  2. 夺:

    本义为强取、抢夺(如“剥夺”),指以强力或手段夺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

    合成义:

    “枉夺”即以不公正、非法的方式强行占有他人权益,隐含对公理、法律或道德的践踏。


二、权威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汉语大词典》:

枉夺(wǎng duó)

动词。指用不正当手段强行夺取,多用于法律、道德层面谴责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

例:“官吏枉夺民田”“枉夺他人财产”。

近义词:强占、侵夺、掠夺。

反义词:归还、让与、赠予。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1289页;《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342页。


三、语境分析与典型用法

  1. 法律场景:

    指通过欺诈、胁迫或滥用职权等手段非法获取他人财产或权利。

    例:“涉事官员枉夺商户资产,已被立案调查。”

  2. 道德谴责:

    强调行为违背社会公义,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批判性文本。

    例:“豪强枉夺百姓田产,民不聊生。”(《资治通鉴》)

  3. 现代引申:

    广义可指侵犯他人正当权益,如知识产权、名誉权等。

    例:“剽窃者枉夺原创成果,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四、古典文献例证

  1. 《后汉书·循吏传》:

    “郡守枉夺民宅,百姓诉于朝廷。”

    (注:官吏滥用权力强占民宅。)

  2. 《聊斋志异·冤狱》:

    “富室枉夺贫者田,赂官陷其入罪。”

    (注:富人勾结官府强占田地并诬陷受害者。)


五、近义词辨析

词语 侧重含义 程度/语境差异
强占 直接武力或权力侵占 更强调“强行占有”行为
侵夺 逐步侵占、蚕食权益 隐含长期性、隐蔽性
掠夺 大规模暴力夺取(如战争劫掠) 规模更大,暴力性更强
枉夺 以非法/不道德手段夺取 突出“违背公理”的性质

参考文献(权威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

  3.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4.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校注本。

(注:因版权限制未提供链接,以上文献可通过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或权威出版社官网查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枉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侵凌夺取”或“无故剥夺他人权益”,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基本释义
    “枉”指冤屈、无理,“夺”指强行夺取,组合后表示通过不公正手段剥夺他人财物或权利。这一行为通常带有道德批判色彩,常用于描述社会不公或个体不正当行为。

  2. 出处与用法

    • 最早见于《后汉书·窦宪传》:“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意为:连尊贵之人都被无理剥夺,何况平民?)。
    • 可用于历史文献或现代语境中,例如:“官吏枉夺民田”表达对权力滥用的谴责。
  3. 延伸语境

    • 社会层面:常指统治者或权势阶层对弱势群体的欺压,如“枉夺民财”。
    • 个人层面:也可形容个体通过欺诈手段侵占他人利益,如诗词例句“置家枉夺买书钱”。
  4. 近义词与反义

    • 近义词:巧取豪夺、强取豪夺
    • 反义概念:公正裁决、合法继承

该词具有较强负面含义,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强调行为的不正当性。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及诗词古文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拜书抱瓮灌园趁船传为笑柄次家凑趣阸会贰约翻白眼发衆蜂目改絃易调汉思和陆画框湖吃海喝晦晦交事津遣矜耀就新攈载旷恩窥算来岁溜瞅满盘皆输免患明信片寞寞落落脑幕泥鸿扭搭陪祀碰撞披膊披搭卿月清浊同流全度劝讲权御诎约殇子善体下情鲨皮声裁神领意得沈荫时不再来市易水淀书士夙怀摊还韬弓天纲万死犹轻无往不复犀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