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改张易调。《隋书·循吏传·梁彦光》:“臣前待罪 相州 ,百姓呼为‘戴帽餳’。臣自分废黜,无復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復垂收採。请復为 相州 ,改絃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参见“ 改张易调 ”。
改弦易调
释义
指更换琴弦,调整音调。比喻从根本上改变制度、方针、方法或态度等,以适应新的需求或形势。
字面本义
原指调整乐器的弦线,改变音调。古代琴瑟等弦乐器需通过更换琴弦或调节弦的松紧来改变音色与音高。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5卷,第328页。
比喻引申义
比喻对制度、政策、方法或行为模式等进行根本性变革,以适应新环境或解决旧有问题。
来源:《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09年,第245页。
源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解弦更张,改调易曲。”
此句以音乐为喻,强调彻底改革旧制方能实现新政。后世演变为“改弦易调”,成为政策变革的经典隐喻。
来源:《北齐书》卷三十四,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
适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制度革新(如经济改革、机构调整)、策略转变(如企业转型、外交政策调整)或个人行为模式的彻底改变。
例: “公司为适应市场变化,决定改弦易调,全面推行数字化转型。”
语义强度:
强调变革的根本性与彻底性,区别于局部调整(如“微调”“改良”)。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指出该成语在唐代文献中已广泛使用,如《贞观政要》载魏徵谏言:“若不改弦易调,社稷之危可立待。”
来源:刘洁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9年,第412页。
现代应用实例:
学者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时,常以“改弦易调”形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来源: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第1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改弦更张、革故鼎新、破旧立新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
“改弦易调”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gǎi xián yì diào,其核心含义是调整乐器的弦、改变曲调,现多用于比喻主动改变原有的态度、方法或方针。
基本释义
原指调整琴弦、更换乐曲的调式,后引申为在行为或策略上做出根本性调整。例如《隋书·梁彥光传》中记载:“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即通过改变治理方式扭转社会风气。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晋书·忠敬王遵传》,文中提到“改张易调”以匡正时弊,强调在特定时期需调整政策以应对社会问题。
用法与场景
近义词
包括“改弦更张”“改张易调”“改曲易调”等,均强调改变原有路径或方法。
示例与延伸
如《晋书》中主张通过“改弦易调”减少无益开支,体现成语在政策改革中的实际应用。
该成语通过音乐比喻,生动表达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的智慧。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用法,可参考《晋书》《隋书》等文献来源。
安健八股式辩要博实惨亡长寿面出奔怵殆词涂毳服黛青淡辞翻胎烦纡反坐发棠干名犯义稿本稿纸贵末谷口子真过目过支荒冢鹄箭湖澥僭视胶扰借补节钞经笥镌磨拦河坝灵壁石厉疫媒妇面妆麋鹿排档碰球殍饿霹雳木破质惹目忍命槮爽山产山会少不更事受戒四苦傥朗添梯添枝接叶颓尔屠门嚼详详细细纤网先职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