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披膊的意思、披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披膊的解释

古时作战所穿的甲冑,用以保护肩膊的部分称“披膊”。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蛮甲,惟 大理国 最工。甲胄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龟壳,坚厚与铁等。又联缀小皮片为披膊护项之属,製如中国铁甲,叶皆朱之。”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器用·蛮甲胄》:“ 大理国 之製,前后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龟壳,其披膊以中片皮相次为之,其护项以全片皮捲圈成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披膊是中国古代铠甲中的重要部件,专指覆盖在将士肩臂部位的防护装备。该词属于军事器具专有名词,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仍沿用。其核心功能是通过金属或皮革材质,保护士兵肩颈、上臂等要害区域,避免在近战中被刀剑砍伤或流矢贯穿。

从结构特征分析,披膊通常呈半月形或蝶翅状,与身甲通过革带相连,宋代《武经总要》记载的「山字铁甲」便包含「铁披膊」组件。明代军事典籍《纪效新书》详细描述其制作工艺:「披膊分左右两扇,每扇用甲片二百二十札,以红绒绦贯之」,显示其构造精密程度。

在语言学层面,《汉语大词典》将「披膊」释作「古代铠甲中披在肩背上的部分」,而《辞源》则强调其字形演变,指出「膊」本作「髆」,指肩胛骨,后加「月」旁特指护具。值得注意的是,该装备在文学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如《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描写双鞭呼延灼「身穿连环镔铁铠,披着团花红锦披膊」,印证了其实战与礼仪双重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披膊”是古代军事装备中的一种护具,具体释义如下:

1.基本定义

指古时作战所穿甲胄中,专门用于保护肩部和上臂的部件,又称“掩膊”。其结构通常由金属或皮革制成,覆盖在士兵肩部以抵御攻击。

2.历史与材质

3.功能扩展

除军事用途外,后世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披膊也常作为象征武士身份的服饰元素出现,体现古代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与审美结合特点。

4.文献依据

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与周去非《岭外代答》均详细记录了披膊的制作工艺,印证其历史真实性。

披膊是古代甲胄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防御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反映了冷兵器时代军事装备的工艺水平。

别人正在浏览...

百执事本家比度宾徒播美册印常才耻忿杵棒出神入化粗陋打冲锋搭理当本登徦东家处子饭鼓丰露干云高山仰之羔子工德浣溪笺火栰嘂謼旌车禁过进蹑臼科砍营靠身肯心鞚鞍狂谲敛黛僚婿礼炮黎山敏辨螟蠹蘑菇云囊括四海内酒弄鬼青吹青瓷青古人工湖入地沙滤器水盆粟陈贯朽投隙吴光剑无遮斋献臣想必虾鱼谢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