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陪祀的意思、陪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陪祀的解释

(1).陪从祭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太庙陪祀,止用五品以上尊官。自吏科都给事中 夏言 ,以加四品服俸求陪祀,上下其议,部覆不许。”参见“ 侍祠 ”。

(2).附祭,配享祭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按 高宗 崩时将祔庙,史官 杨万里 ,宰相 周必大 辈,凡号理学大儒,俱欲以 张浚 配,独翰林学士 洪迈 ,谓宜以 赵鼎 、 吕颐浩 陪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陪祀指在主要祭祀对象旁配享从祀的礼仪制度,多用于宗庙祭祀或圣贤祭祀场合。其核心含义是次要神灵、历史人物或功臣配享主神或主祭对象的祭祀地位,体现尊卑有序的礼制传统。

一、词义解析

  1. 字源构成

    “陪”本义为伴随、辅佐,“祀”指祭祀活动。二字组合后特指祭祀仪式中次要对象的从属地位。《汉语大词典》释为“配享,附祭”,强调其依附于主祭对象的属性。

  2. 礼制内涵

    在宗法制度中,陪祀是“昭穆制度”的延伸。例如周代宗庙祭祀时,开国君主的兄弟或功臣牌位可陪祀于先王神主两侧,体现“亲亲尊尊”的伦理秩序(《周礼·春官》记载)。

二、历史实践

  1. 孔庙从祀体系

    自唐代起,孔庙以孔子为主祀,历代儒家代表人物如颜回、曾参等列为“四配”“十二哲”陪祀,形成等级化的祭祀结构(参考《曲阜孔庙志》)。

  2. 皇家太庙制度

    明清时期,帝王太庙中除正殿供奉历代皇帝外,东西配殿设功臣陪祀,如清代张廷玉、鄂尔泰等获此殊荣(《清史稿·礼志》载)。

三、文化意义

陪祀制度通过仪式空间强化了主流价值观,如儒家道统传承(孔庙)、忠君观念(太庙),成为传统社会维护文化认同的重要机制。现代语境中,该词仍用于描述宗教仪式或纪念场所的配享关系,但已脱离封建礼教色彩。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
  3. 《曲阜孔庙志》(中国文史出版社)
  4. 《清史稿·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陪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陪从祭祀
    指在祭祀活动中陪同主祭者参与仪式,通常由官阶较低的官员担任。例如,明代规定太庙陪祀仅限五品以上官员参与,吏科官员夏言曾因品级不足请求陪祀被拒。

  2. 附祭或配享祭祀
    指次要人物或神灵在祭祀中作为附属对象受祭。例如,南宋时赵鼎、吕颐浩曾被提议作为张浚的陪祀对象。


二、详细解释


三、总结

“陪祀”既指仪式中的从属参与行为,也体现古代礼制等级与信仰体系中的附属关系。其具体形式因历史背景和场景而异,需结合文献与民俗案例综合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宝璞珤靥俾倪不情参解産科鸱鸮抽送除红捉绿厨头灶脑骢马使爨桂炊玉大乘当期独养子遏灭发地犯斋符曹浮动夫妻反目改籥钢肠干重格限功曹桂丛鹤料符壶湌灰酒讲是说非坚垒架言解菜积官金针度人疾首痛心絶漠烈风哩嗹啰嗹栗冽搂账卖大炕没头蒙恩迫厄匍匐而行怯言曲笔人头税闰徵尚好石堤试论团矿蚊母鸟屋基兀秃祥飙相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