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陪从祭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太庙陪祀,止用五品以上尊官。自吏科都给事中 夏言 ,以加四品服俸求陪祀,上下其议,部覆不许。”参见“ 侍祠 ”。
(2).附祭,配享祭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按 高宗 崩时将祔庙,史官 杨万里 ,宰相 周必大 辈,凡号理学大儒,俱欲以 张浚 配,独翰林学士 洪迈 ,谓宜以 赵鼎 、 吕颐浩 陪祀。”
“陪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陪从祭祀
指在祭祀活动中陪同主祭者参与仪式,通常由官阶较低的官员担任。例如,明代规定太庙陪祀仅限五品以上官员参与,吏科官员夏言曾因品级不足请求陪祀被拒。
附祭或配享祭祀
指次要人物或神灵在祭祀中作为附属对象受祭。例如,南宋时赵鼎、吕颐浩曾被提议作为张浚的陪祀对象。
历史背景
古代祭祀等级森严,高阶官员可直接参与主祭,低阶官员则需在坛下遥拜,称为“陪祀”。明代文献记载了官员品级与陪祀资格的关联,如《野获编》提到五品以上方可陪祀太庙。
具体案例
民间应用
在民俗信仰中,次要神灵常作为陪祀对象。例如,十二婆姐被视为注生娘娘的陪祀女神,象征对生育的多元崇拜。
“陪祀”既指仪式中的从属参与行为,也体现古代礼制等级与信仰体系中的附属关系。其具体形式因历史背景和场景而异,需结合文献与民俗案例综合理解。
陪祀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陪和祀。
陪的部首是阜,拼音为péi,有陪伴、陪同、陪衬等意思。
祀的部首是示,拼音为sì,有祭祀、崇祀、供祀等意思。
陪祀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它指的是在宗教仪式中陪同祭祀,行使一些仪式上的协助职责。
陪祀在繁体字中同样写作陪祀。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陪祀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康熙字典》中收录的《周礼》中出现了“伯舆陪祀”一词,其中的“祀”字写作“⺶”。
以下是陪祀的例句:
1. 在祭祀仪式中,需要一些人充当陪祀的角色。
2. 他非常虔诚地陪祀了一整天,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陪祀的组词:陪祀仪式、陪祀者、陪祀仪容。
陪祀的近义词:陪扈、陪从。
陪祀的反义词:主祀、主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