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犀柄麈尾。 唐 陆龟蒙 《村夜》诗之一:“遇敌舞虵矛,逢谈捉犀柄。” 宋 苏轼 《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不如从我游,高论发犀柄。”参见“ 犀柄麈尾 ”。
“犀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
器物指代
主要指向“犀柄麈尾”,即用犀牛角制成的麈尾(古代一种类似拂尘的器具,常用于清谈或仪仗)。
例如唐代陆龟蒙《村夜》中的“逢谈捉犀柄”,宋代苏轼《径山道中》的“高论发犀柄”,均指手持犀柄麈尾参与高谈阔论的情景。
比喻义(需谨慎参考)
部分资料提到“犀柄”可比喻“顶天立地的气概或坚定不移的决心”,但此解释未见于多数权威文献,可能与“犀牛角坚硬”的特性引申有关,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补充说明:
“麈尾”是古代名士清谈时使用的雅器,犀柄材质象征持有者的身份与风度。需注意该词属于生僻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
犀柄(xī bǐng)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犀牛的角。犀牛是一种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大型哺乳动物,其角质变成犀牛角,被人们认为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装饰价值。
犀柄的部首是犬(quǎn),共有12个笔画组成。
犀柄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禮·大宗伯》这本古代文献中。在繁体字中,犀柄的写法是犀體。
在古代汉字中,犀柄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它的写法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写作“犀丙”或“犀丙乃造”。
1. 他拿起那根犀柄,仔细观察着它的纹路。
2. 这把犀柄雕刻精美,价值不菲。
1. 犀角(xī jiǎo):指犀牛角,常用于药物或工艺品制作。
2. 犀牛(xī niú):指一种大型哺乳动物,有大而宽的嘴和一个或两个犀角。
3. 犀皮(xī pí):指犀牛的皮,被人们用来制作皮具或药材等。
犀柄的近义词是犀角,反义词可以是其他动物的角,比如鹿角、牛角等。
【别人正在浏览】